大胤皇太子_第九十四章 天下平定,百废待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四章 天下平定,百废待兴 (第1/2页)

    封侯之事暂平,西域战事也在不久之后平定,西域小国的军队都在敦煌城一役中全军覆没,成了十字湖泊的水鬼,没了军队的保护,这些小国就是拔了牙的老鼠,连打洞的本事都没有,短短十天之内,唐努、大食、乌梁海、于阗、鄯善、精绝、楼兰、龟兹、姑墨等三十六个小国,便一一沦陷。

    西域毕竟地广人稀,况且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有几个小国毗邻西海和北海,但是这两个大海都是贫瘠大海,盐分高却资源缺少,时常爆发海啸暴雨,使得生存环境比单纯的沙漠还要恶劣。

    随着西域战事的落幕,大胤朝廷也经过一场一场的朝会商讨,制定了完善的官制。各州、郡、县的官员都经过了重新的选拔和任免,原本各州沦陷之后,许多官员都死于战乱,正好空出了大批的官职,让董不白放手施展,安插自己的心腹。

    当年的太子旧党,几乎都是中下层官员,董不白大批启用,调往各州、郡、县任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朝廷各部,也放出去大批官员到地方任职,而地方官员调拨了大批进京为官,有效的打破了结党营私的局面。

    关陇贵族毁于兖州,吴姓世家毁于扬州,山东世族毁于青州,侨姓世家和关中郡姓,也有大批人物遭受牵连。待到现在,这些世家门阀,都是元气大伤,没有了垄断朝廷官员的能力。

    有些世家门阀,因为牵连入叛乱之中,更是被朝廷发下诏令,居家迁徙,将世家的根基给打散。譬如山东世族中的闻喜裴氏,因为有几房投靠了瀛洲国,令董不白殊为不满,挟带着平定四方的气势,直接诏令闻喜裴氏分家,一部迁往燕北,一部迁往西域,一部迁往梁州,再一部迁往天涯海角,原本赫赫大家族,彻底化为小门小户。

    天下大乱,虽然让大胤元气大伤,却打破了之前的官制,让董不白得以施展手段,清理吏治,扫除世家的根基。只可惜,官员死伤太多,很多时候董不白都是无人可用,兴建官学,开考科举,是势在必行的大事。

    天皇元年,七月十一,大胤军队从西域返回,押解着大批西域各国的官员进京。也不能说是押解,很多小国都被理藩院侍郎杜子允、李四眉劝说,主动并入大胤,他们进京是过来享受封赏的。

    董不白在金銮殿接见了各国国王,并命令鸿胪寺举办了大型宴会。

    第二日,册封的诏书便传遍天下。西域诸多小国中,主动并入大胤的国王,都加封为关内侯,王后封为二品夫人,在大兴城中安排了单独的府第,朝廷供奉吃喝用度,同时也准许这些国王的子侄辈出入大兴城,做生意、参加科举。

    那些不肯纳降,被打破城池俘虏的国王,包括大食国王、鄯善国王、于阗国王、乌梁海国王、姑墨国王,就没有这么幸福了。这五位国王,虽然也册封了关内侯爵位,却被禁足在各自的府第中,子嗣也不允许出入大兴城,有专人监视。

    西域小国只是受到卢青兆的打压,并未曾入侵大胤,因此董不白顾面子,不肯加害这些人,好吃好喝伺候着。对于当初被俘虏的南诏国王、琉璃国王、燕北世子罗平,也都是按照此例加封或赏赐。

    南诏国依然健在,南诏国王“段一神”的弟弟段一阳当上了新国王,但是段一神毕竟还活着,他一日不死,段一阳就一日名不正言不顺。董不白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尽管段一阳上表称臣,朝廷却一直不肯承认段一阳为南诏国王,并加封段一神为大胤“和善王”,赏赐藩国金令印绶,确定段一神才是南诏国的国王。

    这样做,自然是等待某一天,以之位借口,征服南诏国。

    段一神还有用处,董不白暂且留他国王封号。东海琉璃国已经灭国,琉璃国王也就没有作用了,董不白免去其国王之位,册封其为“东海侯”,留在大兴城养老,终身不准踏出京城半步。燕北王罗士信的世子罗平,只有几岁而已,丝毫不具备威胁,董不白册封了他一个关内侯爵位,准许其在国子监上学,将来参加科举。

    ……

    七月十五,是苍茫大地传统的鬼节,家家户户在路边烧纸点灯,大胤的战火已经平息。百姓恢复生产,只是死去的人注定不能复生了。因此,今年的鬼节格外的隆重,全国各地,都在哀悼死者。

    董不白站在骊山顶上,看着众女在灭绝师太的教导下,勤学苦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