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一匹孤骑万里原 (第2/2页)
却正因袁保庆智勇双全,河南巡抚张之万保举袁保庆为道员,留河南补用,浙江巡抚马新贻也力保留浙江补用,竟被各地争取。吏部却未批准,而被旨封知府,发于山东济南府。 这就犯难了,即使袁奉尧到了那里,也少有机会上得战场厮杀,最多衙门里讨个肥差。 说这么多实际还是长话短说的年表,只为表清那个年月,项城的爷们是如何努力的。 袁奉尧壮志难酬,心中郁闷非常,只能乱冲乱撞。一匹孤马,四里奔波,日出日落,郁郁而行。如同离群之马,丧家之犬。 这一路虽然袁奉尧形容沧桑,但壮心不已,而且在风雪之中日加坚韧。那寒夜的阴冷,如冰锥刺骨,不管蚀刻着他的内心,那冷风如刀,刮刺着他的面庞,双手;那沉重的盔甲如山如拷,日夜压在他的身上,但这非但没让奉尧打消了念,而是紧紧地抓住缰绳,昂头迎风。寒风吹过,袁奉尧只感觉自己就像一匹奔马,也预感到,总有一天会驰骋于天地四方。这一路投奔,一路也见到了百姓疾苦,他也清醒了很多,而雄心愈壮。这些个孤单寂寞的日夜,奉尧查看地形,对应兵书,将古往今来的名将一一数念,虽然孤身一骑,但那气魄却越来越磅礴,如同行于千军万马之中,自己在什么位置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自己正在马背之上。 同一本遗书,在凤吟眼里,是拳谱总要,到了奉尧这里,又有了另一层感受,感谢岳王,感谢姬夫子。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 奉尧甚至开始感谢有这个难得孤独的机会,让自己更加看清自己,奉尧就这么一步一步丈量着万里荒原,逐渐将个人报复,变成了一种崇拜与效仿。 天无绝人之路,后来竟在僧格林沁余部闯出一条路来。就在当地有个与他类似的人物,河南布政使张曜。 张曜起初在河南固始办团练起家,咸丰初年,退捻有功,深得僧格林沁赏识,后赐号霍钦巴图鲁勇士称号,被招入清军。一路战绩突出,仕途通畅,知县升知府,知府升道员,道员升布政使。此后他长期率军转战于河南、河北、山东。乱世投军,若有勇有谋,再懂得人情世故,很大有前途的。 可不久张曜被御史刘毓楠以“目不识丁”弹劾,降为总兵。 自此,他发愤读书,并镌刻“目不识丁”四字印,佩戴在身以为自励。实际僧格林沁在时,治军颇宽松,有扰民之举,也受过一些建议,但因身份地位在那,都不敢怎样。此时僧格林沁不在了,张曜以身作则,以己感人,不负王爷重托,之后这一支部队也是名声大噪,被人称为继湘军、淮军之后又一支劲旅。这一年,豫皖剿匪叫急,张曜领命,愤而赶来,正值大展宏图,刷洗耻辱之机,得遇同出河南团练的袁奉尧,有得知作风骁勇,当下大喜,虽袁奉尧当时只带得三十余人,却也加以重用,自此袁奉尧步入正轨,后在军旅中请命回乡考试,中得举人,之后又遇袁保恒,时张曜已是提督。几人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入侵,迫使俄归还伊犁。 草草介绍,却也用了些篇幅。当时的大背景也就这样了,以后写道袁凤吟处,就不再提当时的背景了。 袁奉尧因之前疑虑未解,便稳妥了许多,遇事三思而厉行。一直是小心谨慎,不敢大意,大小数十战,对于自身任务从未有失,也算是因祸得福。但就此事却一直无解,每当闲暇时便忧心忡忡,不敢张扬。 此事直到曾国藩久战无功,以病请辞之后,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之职务,收缩防线重新布局,袁奉尧有机会得见袁保恒才得知了答案。 原来是“一味任侠,必失军律,必乱军心。不听军令,擅自出战,按律当斩。因未举旗,略显谨慎,不忍杀之。” 那时的袁奉尧浑身冰凉,这在他的仕途头一步时,泼了一身冷水,上了深刻的一课。自后袁奉尧果然骁勇无畏,又谨慎自律,一生也是如履薄冰,却总能逢凶化吉。自此与袁凤吟的逍遥自在,再扯不上雷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