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聚散成精乃形意 (第2/2页)
帮着对过拳谱,这三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虽然是同一本拳谱,但是分了各家,传了数代,到他们身上却独自完善了体系,也或者说才完全区分开来。将夫子的论著拳法以三种方式入手修炼,又能分别表现出精要。虽然很多时候还是各守其长,但对于当时整个武林的保守,却也算是亲密无间了。因为当时各家交流频繁,但仅限于切磋,而少有换艺,能看走多少是多少,能分享同一本拳谱,并且为之写序,指点门生,已经是非常亲近了。这种感情是很复杂的。 另一位便是戴老先生的弟子李飞羽先生,李飞羽先生的风格更加行之有效,他说求实派。他或亲自出手或遣派弟子四方游走切磋,不断完善拳法。好的老师都是固守根基,又因才施教,所以在这一门拳法里,有很多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因为根基的严谨又与拳论纲要严丝合缝,形成一种法则,一时间也是名声大噪,风光了百年。 凤吟按说是非常幸运一人,遇到买洪升这等开明大师,胸怀坦荡,能够受其教导。所以算起来他与袁成兴是一门。 袁成兴能来实际主要不是因为同出一门,而是凤吟个人魅力。这个实际很多人都忽略掉了,袁成兴没有提,但凤吟知道,就是凤吟没有跟着袁奉尧去征战。而是对战事看得比较透彻,也立场中正。这是袁成兴非常看到的一点。凤吟算是个散淡公道之人,这或者在以后很多问题上,起到一个好的促进。 实际凤吟猜对了,这也是袁成兴后来跟凤吟说起过的。他们一起走过很多路,同甘共苦,亲如兄弟,为此袁成兴还改了名字为袁承兴,只为与凤吟一字平肩。 他们一同在大沙漠里行走,那里很多领房都是教民,他们有着骆驼一样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荒漠里,草原里,如同繁星灿烂的人群里,深深体验到了一种需求,便是心灵的净化,那可以使自己不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并勇往直前。 袁凤吟寻到的是拳中的感悟,渐渐形成一条与族谱家训拧在一起的大拳师之道。而袁承兴却如来时一样,有安拉为他指明放行,只是随着行走,更加坚定。 只要内心是虔诚而美好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共存。这是袁承兴想要求知的,也是袁凤吟与他一起求证的。所以后来他们的弟子合在了一起,拥有了同一个名号,不分彼此。在那一个时期里,这是非常完美的。 在任海山到来之前,在于青面同居一室之前,凤吟一直是孤独的,即便他曾与三魁,后与向楠一路为伴,即便身处闹市,都没有冲淡这份隐隐的孤独。而袁承兴的到来,让他感受到了一种遥遥相望的清澈,而感谢孤独。他们互为兄弟,却没有成为对方的影子。
而凤吟这一支的后人,也因为这份感情,一直收益良多。 实际凤吟是走了神儿,戴老拳师此时正与袁四爷谈论千斤秤那事情。 袁四爷道:“实际这个要耍手脚并不难,但是这个孙子若是打出来这一把,非但响彻武林,而且对他将来的人生都是一个绝伦的起点。我老头子也就可以放心了。” 戴老拳师道:“你用扁担挂?” 袁四爷道:“是的,方才挂在马上未取下来。” 戴老拳师点点头。河南一支虽说单传,但因为心意六合成艺时间较短,若是得了法,三年便有不小成就。所以这一支人枝不旺却间隔不多,传出了好几代。 在李先生的徒孙张格尔父子身上,遵照拳论也是不断求证,完善,特别在一些器械上得到了一种功用一体的谋合。 李先生依着以枪化拳,反过来将拳架子练成枪架子,将身子成就成一条大枪,因为子弟惯用刀剑,虽不带枪棒,而又枪法绝伦。 张格尔这里却将那滚裹崩弹之法合于了大二截棍里,讲大枪一分为二,阴阳互变,枪拳互为功用。又完善了小镰这些奇门兵刃。 而这几处的发扬,都不使一个特点,就是顾打一体,功用一体,化繁为简,以少胜多。 所以心意,形意都是越来越简捷直接,越简洁也越来越出功夫。这两支的特点,都是化繁为简,聚散而精,而不是是个好处就拿来编在套路里越编越长。所以叫做心意诚与中,肢体形于外。法度简明而又气象万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