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东升_第三十三章乡镇攻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乡镇攻略 (第3/3页)

反正不论族别,都是一样对待。当然,这总是会被人知道的。自然便会有一些百姓借机生事,或是辱骂,或是时不时地给予找一些麻烦。管事们对此,都是一个态度,初次警告。再犯则毫不容情,经过初步询问之后,便一律罚没所有家产,迁往它处重新分配土地居住。

    这件事,为日后建立民间新的邻里关系起了头,并随着管事们这种十分严厉而果断的态度,不断完善着。说起来这倒是无心之举,胡显成等人也从未就这类新的关系商议过,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准则一类的可供参考。但这些管事都是些淳朴的百姓出身,这即便有了这种权利,却也从未出现过滥用的现象,反而都只是尽心做事,从不抱怨。而这类事的处置,也是基于一个简单的道理,欺负人者,便要受到惩罚。

    这当然受到大多数还属于平民的拥护,管事们的权威,便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不久,往日需要那些“德高望重”的族长,或是“长者”出面解决的纠纷,也都纷纷汇集到管事们的手里,请求明断。这类事情出得多了,胡显成便开始召集那些幕僚们,商议起是不是要弄个什么“民间通则”一类的乡规出来。

    这种强行占领村、镇的模式,当然是十分有效的。在整个辽东开始进入深秋之际,全部五百个村、镇,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清查、重新划分土地的事宜算是告一段落。尽管这其中不乏有过过于血腥的惩罚手段,真要按大明律来衡量,也显得过于重了。但乱世之中,这中手段却是最有效的,任何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违背、阻挠、干涉,都会立即受到严厉的处罚。形成的结果,便是所有的百姓都已知道,如今辽东执行的是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苏翎的军令条款,而不是什么大明律一类的东西。

    强行压制,必然有顽抗不服之人。除了接管义仓的那次sao乱,还有一次最为严重的反抗,事由却是早已被人忘却,总之是有一个家族的二百多名掀起的暴乱,想必是该与次户人家隐瞒田亩数目有关。不过,这些人最严重的做法,是当众焚烧了新款地契,并将两个管事暴打了一顿,将那二十名士兵全部缴械,捆绑关押。

    这件事苏翎其实并不知晓,事情的处置,连胡显成也是事后得知的。这回解决麻烦的,是赵毅成手下那最恨大族世家的陶安峰。消息的得知,哨探们自然是最先知道的。陶安峰对付这种事,可算是经验多多。陶安峰得报之后,连夜召集所属哨探,于次日清晨抵达暴乱的村子。

    这个村子一多半都是那一家大户的人口,连村的名字都是用的本姓。据说祖上也是辽东卫所军籍,但凭着祖上做过几回卫所官员,便积攒下这数千亩的土地,算是辽东侵占土地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人,自然不甘两个乡下人前来指手画脚的招呼,不过还克制着没有杀人见血。或许那烧新地契的举止,也是出于无心之举,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家的晚辈冒失而为。

    不过,这到了陶安峰眼里,却不管那么多,赵毅成使用陶安峰的这数百哨探,用的便是血腥手段。清晨之时,那家的长辈大概是正在商议如何收拾残局,二百多名青壮汉子也整夜未睡,为这一举止兴奋不已,这些人都聚集在家族祠堂外的空地上,燃着篝火,闹闹哄哄的。死亡便在此时降临,且毫无预兆。

    陶安峰一向喜欢亲自动手,千山堡研发的短弩,那三只涂满剧毒的弩箭,便最先由他射向那几个或许是族长一类的人物。紧接着,数以百计的弩箭从四面八方袭来,中者立毙,随后,身着黑衣蒙面的人影一齐涌上,腰刀飞舞,一阵乱剁。照老规矩,留下几个活口,略一审问,这群黑衣人随即向黑暗中隐去,不多时,这一族曾经以彪悍善斗的大姓,从此灭绝。所有该姓男丁一律被当场杀死,不论老少,无一逃脱。

    不过,陶安峰做的较为妥善的,是将所有尸首都埋在村后的一个大坑之中。并将所有屋舍内的血迹也做了一番清理,令外人根本看不出这里有过一场血腥屠杀。至于女人,与那些奴仆,陶安峰的那些属下也早就做熟了步骤,总之是全部被带走,无人知道去向。当然,陶安峰能得到这个差使,自然不会做出什么jianianyin的事来。不然,他第一个便会被斩首示众。

    村中的其余百姓,只听到喧闹声,还以为是那家大户又在耍威风,连看都不敢看一眼。这得以让陶安峰从容离去,不过,陶安峰倒是见了那两名管事以及那二十名士兵。只说,让他想法子去收拾那些屋舍田产,因为,他一走,那些便都是无主之物了。

    这件事在这个村子里一直没人提起,随着不断有百姓迁居于此,人口没出几月便又兴旺起来。

    这些手段之后,管事们才姗姗来迟地宣布,税粮征收的事宜。这令百姓们惊奇的是,十分简单,只有一条,即十取一。这当然要比大明朝的税收要重地多,但管事们早有准备,随即宣布,日后所有的徭役、力夫等等,一概废除。所需人手,一律采用募集的方式进行。至于酬劳,按时价核算。

    管事们并未立即便征收粮税,丝毫未见催促。反而张贴一道新的榜文,招募民夫修筑几座粮仓。这果真是拿出银子办事的。

    就在此时,管事们办事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人。只见此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在管事们为其提供的房屋处,高高挂起了一个“银”字。同时,一队驮队运来不少粮食、布匹、农具等等,就摆在这个“银”下面,直到有人好奇的上前询问,那人才只说了一句:“第一年免息。”(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