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枭雄卢俊义_第四十八章 燕云往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燕云往事 (第1/2页)

    俊义一边收拢田虎残部,一边全力巩固占领的淮西、,同时大力展骑兵。**中文网*更新最新小说章节*而他一直没有放对燕云十六州的关注,这一段时间内在燕云地区生的事情已经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局势,矛盾的焦点就是燕云地区的归属。

    宋朝对燕云的觊觎日久,不可放松。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蓟州、瀛州、州、莫州、檀州、顺州、新州、>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

    这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后世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而且这些州县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古老的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的瀛、莫二州还向南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从军事角度来看,纵观中国北方地理大势,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呈S形绵延千里,势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屏蔽着华北大平原,保卫着中原腹地,实际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历代中原的汉族王朝无不在此设关守险,这样可以避免派出很多兵士镇守平原地区地关口要隘,省去了好多军费开支。失去了这些土地和战略支撑点,地处中原地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也等于是失去了长城防线。

    但后晋石敬将河北、山西北部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赵宋王朝失去了这一天堑,自燕京往南直至黄河,再无险碍可凭,华北大平原上一马平川,极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中原王朝尽失地利险要,再加上缺少了塞北传统养马的基地,缺少良马精骑,难以同辽国争锋,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纵马南侵。

    从燕云南下千里直至开封,都是平原地带,连个像样的山头都少见。开封的北面除了黄河之外,再无其他天然地险阻障碍,基本上都是易攻难守的地方。北来的游牧民族铁骑会很轻易地越过辽阔而肥沃的千里平原而到达开封城下,使中原王朝陷入被动之中。“燕蓟不收,则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

    周世宗柴荣率领水陆两军北伐燕云之地,一个多月地时间里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本来他想一鼓作气攻取幽州城,但却因为柴荣病重以及部分将领的异议而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后期最有作为地皇帝,无论在治国还是行军打仗方面,都是一把好手,若非意外去世,他是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对这一不利的国防形势曾忧心忡忡地说:“天下视幽蓟为北门,无幽蓟则天下时常不安。”当时广大南方未定,后方不稳定,不便对辽用兵,赵匡胤就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封桩库”,其职能相当于是个大的储钱罐,就是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打算存满了四五百万贯后,就把储钱罐砸碎了,与辽国谈判关于交还燕云地土地和人口的事宜。倘若是辽国同意了,这笔钱就作赎地款用,否则就充作军费,武力夺取,以总数五百万钱,单价二十五贯一个,买辽国二十万精兵地人头。可惜的是,赵匡胤不到五十岁,正值英年就在历史迷案“烛光斧影”中死掉了。

    二十年后,在刚刚平灭北汉之后,为了永久地消除北方祸患,宋太宗赵光义想一鼓作气收复幽州。在不到五个月地时间里,宋军数十次战斗,然而,这支刚刚攻占太原的胜利之师沉于歌舞升平地宴庆和美女的温柔,在酒桌上和床第间还很威猛,到了战场上就是一支不堪再战的疲惫之师,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最终惨败于高梁河战役。赵光义背上中了两箭,但是幸运的是可以坐上了骡车南逃,宋军天下无敌的精茫锐气也被消磨了不少,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动的对辽国的第二次战争遂告失败。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趁着辽国女人、小孩当政,又集结兵力三十万,兵分三路,东出雄州,中路出飞狐口,西路出雁门关,挥师北伐。战前宋朝君臣在军事上做了长达七年的准备工作,连占领了辽国土地后要任命的官员都准备好了,而且各路的领军主帅曹彬

    进、潘美,统一南方的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三路大军的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