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盗墓贼的墓 (第1/2页)
伍子胥其人,在诸多古籍上都有记载,也是古人颇为推崇的“智将”、“奇士”。在中国,特别是苏州,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苏州古城区存留了近三千年,城区格局以及城墙的规划建造,就是伍子胥一手主持。 《左传》中曾记载了伍子胥出逃的始末。而在《史记》第六十六卷中记载,“五年而楚平王卒”,意思就是楚平王死于公元前516年。 楚平王死后,他与秦女所生的儿子熊轸被立为王,即史上所说的“楚昭王”。当时吴国在伍子胥的谏议之下,趁楚国大丧时机,前去攻打,但未能成功。 公元前511年,伍子胥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 当时楚国攻打蔡国,蔡昭公知道伍子胥在吴国,也知道楚国和伍子胥有不共戴天之仇,于是就向吴国求救。吴王同意支援,派出伍子胥、孙武一起助攻。结果在吴、蔡多方力量的围攻下,楚昭王败逃他国。 在打下楚国都城之后,伍子胥听说楚平王已经死了,勃然大怒,气得捶胸大哭。其下属奇道:“楚王已死,将军本不该伤心至此,岂非正中将军下怀乎?” 伍子胥则答曰,其哭平王死得太早,恨不能“亲枭其首”,以雪父兄之仇。 之后,暴怒的伍子胥做了一件让人十分吃惊的事情。在《史记》中,司马迁寥寥数字写道:“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在《楚志》中,则透露了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据说,楚平王为人猜忌颇重,死后怕人掘了他的墓,故把自己的墓xue,就安置在楚国都城的下方,并且在方圆两百里之内设疑冢八处,层层设防,并且把当年给他修建墓xue的工匠全部杀了。 但是,即使楚平王如此绞尽脑汁地隐藏自己的墓xue,伍子胥还是“夜观星象,望天之八风,观地之八卦”,一天之内就找到了正确的墓xue位置,并且将楚平王的尸首挖了出来,放在烈日下暴晒,再“鞭尸三百”。 《吴越春秋》记载:“吴王入郢,止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左右践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 这段资料,体现了几个疑点,透露出一些相当有趣的信息,我想,有些比我聪明得多的读者,应该已经约摸猜到一点端倪了。 楚平王墓被伍子胥掘了的时候,正是楚平王去世五年之后。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国力都不算怎么强劲。即使在当时,富饶强盛如楚国,其国力和后来的朝代比,也是难以望其项背。所以,楚平王即使如何多疑,性格如何狡诈,在死后花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八处疑冢,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易下的决定。唯一的解释,就是楚平王十分害怕自己的墓被盗掘,极度害怕自己的尸体惨遭蹂躏,就像十年之后,伍子胥对他所做的那样。那么,可以解释成,楚平王建造疑冢,就是为了防伍子胥掘墓,但是,却又没有逃过最终的劫难。 另外一头,话题转回伍子胥。伍子胥其人,盗掘楚平王墓,一不调查先人工匠,二不拷问楚国官员,只是看看风水,望望天象,就能找出楚平王处心积虑想隐藏的墓xue,这不免也太神奇了一些。他的这些手段,倒像极了后来的搬山道人“寻龙点xue”的盗墓定位手法。 这两点加之之前的一些线索,结合起来一考虑,所有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伍子胥年轻的时候桀骜不驯,胆大心细,又不和父兄住在一起,很有可能去做了一名盗墓贼,而且在当时的楚国还小有名气,所以,楚平王诛杀伍氏一族的时候,伍子胥能够逃出生天。 楚平王知道,伍子胥虽然逃脱,且势单力薄,根本不足为据,但是,此人擅长盗墓,令人防不胜防,要是在自己死了以后,掘了自己的墓泄愤,那就麻烦了。古人都很迷信,对尸身和陵寝都看得特别重要,所以,楚平王的焦虑和惧怕,也就可以理解了,建造了如此多的疑冢。 而且,众所周知,一直延续到当今的苏州古城,是伍子胥一手设计建造的。要主持这么一座庞大无比的工程,除了要靠聪明机智之外,必须要对建筑原理、土木结构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如果伍子胥只是一个普通官宦人家的子弟,怎么会这些东西?唯一的解释,这些知识和技术,不正是一个老练的盗墓贼应该懂得的么? 种种线索都表明,伍子胥是一个盗墓贼出身的将军。 我推演出这些信息之后,对邱云清叹道:“邱先生,原来伍子胥是个盗墓贼!我这些日子也正在撰写自己的一些冒险经历,其中提及你智取秦王陵,那一章节名字叫做‘最古老的盗墓贼’,想不到,比你早得多的盗墓贼还有其人,我真是孤陋寡闻了!我要把那一章节的名字换掉,叫做‘第二古老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