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姆特不可思议之书_第二十八章 通往古墓的洞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通往古墓的洞口 (第1/2页)

    我关心的正是此事,连连点头道:“我的助手和我一起来的。”

    老张上上下下地打量着我,看得我很不自在,然后开口道:“你们是怎么来这里的?离这里最近的村子有百十公里,看你们的样子好像也不像什么登山的,什么装备也没带?”

    “百十公里?”我吃了一惊,我看乌巴老爹来回也就几个小时,没想到竟然距离外界这么远!

    老张大抵看出了我的疑惑,笑道:“我们坐鹿雪橇来的。这些山路很难走,雪橇我们停在外面风小一点的山口了。”

    我好奇道:“鹿这种东西也可以训练的么?”

    老张哈哈笑道:“小兄弟,鄂伦春人可是驯鹿捕鹿的一把好手啊,他们都随身带着鹿笛的,可以模仿鹿的各种叫声。对了,还没知道你们是怎么来这里的,到这里来做什么?”

    我听到他说“鄂伦春”,立刻知道了我们起码还是在东北境内。于是,我脑子一转,立刻有一套编好的谎言,说我们本来跟一个雪山考察队来的,直升机出了故障,半途我们就下来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然后再回头也找不到直升机,大抵飞走了云云……

    老张听得十分认真,连连点头,东北民风淳朴,这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更是如此,老张看起来对我的谎话深信不疑。而我一边说着,一边也为自己的脱口成“谎”而感到汗颜。不过没办法,我总不能说我们是被一个青铜方块传送到这里的吧?说不定会被当成疯子扔在这大雪山里。

    说到鄂伦春族,这是中国北方一个十分奇特的民族。“鄂伦春”是他们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

    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均有极强的射击天赋,由于鄂伦春人所居住的环境中,是以狩猎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致使射击成为鄂伦春族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为基础的生活技能,背着猎枪去上学、串门在正常不过,如同藏族男子的佩刀一样,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解放前,私有制虽然确立,但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

    建国以来,国家逐步把鄂伦春人请出了深山,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这个民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我在和老张的交谈中还得知,这里原本是鄂伦春人聚居的一个村落。以前还不是大雪山,后来这里地貌变了,村子渐渐也不能住人了,全村人才迁徙了出去。

    现在鄂伦春人居住的地方,环境十分适宜,从这里往南走,要经过80公里山路。沿途经振边酒厂、卧牛湖风景名胜区,当跨越法别拉河时,还可见采金船采金场面。春天,达子香花红胜烈火,夏天,绿色林海浩瀚无边,秋天漫山遍野红叶凝丹,冬天就是一片白雪皑皑的纯净天地。路边有无尽的白桦林,四季风景处处展现美丽的画卷。

    鄂伦春人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十分满意,不过,因为祖先的埋葬地还在这个常年飘雪的大雪山之中,每年还是会有几个村民会轮流在这里参拜、打扫。而我看到的那些中空的树木,正是鄂伦春人独特的树葬方式,那些一般是村中地位较高的长者。一般人只能安葬在那些枝条、树藤编织成的“茧”中。当然,现在的鄂伦春人,早就和汉人一样是火葬了,这些空心树和茧子都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东西。

    “那个,老爹刚才说,你那个朋友比你醒得早,起来就问附近有没有什么古墓什么的。”老张道,“老爹知道这大雪山里是有一个汉人的古墓,不知道哪朝哪代什么怪人把墓建在了这大雪山里。这个古墓还是被鄂伦春人的老祖宗发现的,那是老爹还是个小孩子。当时据说大人们进去了一圈,什么也没看到,就看到墓里有几个古体的汉字了,后来,那个古墓就被扔在那了,也没人去管。现在知道这个事儿的人不多,提起的人很少,你朋友怎么会知道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急急拉着老张的手道:“那我的助手去那个古墓了?”

    “恩。”老张点着头道,“老爹人比较老实,他就带着去了,还给他留了一些吃喝,要是我的话,还得掂量掂量是不是来盗墓走货的。不过那里面空荡荡的,也没什么东西好拿的。”

    我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我要去找小唐。”

    老张道:“那要等乌巴老爹来带路了。我不是很熟悉,我在村里只是负责教他们的小孩子识点汉字。现在老爹在处理你惹出来的麻烦事儿。”

    “我惹出来的麻烦事?”我愣了一下,依稀听到屋外老爹踩在雪地里嘎吱嘎吱的脚步声,我下意识地就要推窗去看,却被老张一把拉住了。

    “别看。看了更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