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十三章 一人当国 (第2/2页)
拿了弓箭去屋后练射,可想了一想,却又把弓箭放了下来,朝着父亲所在的后堂走了过去。 “父亲大人。”荀昭见后堂门开着,父亲正伏在案上读书,便直接走了进去,略一作揖。 “昭儿,坐这里来。”荀立抬起头来,见是荀昭,连忙丢下手中的书简,招了招手,让儿子在身边坐下。 “可是上回拿给你的书已是读完了?”荀立当儿子追到后堂里来,是上回拿给他看的《国风》已经读完了,想再来要。 “孩儿只是有些事情,想要请教父亲。”荀昭摇了摇头,在父亲身边坐了下来。 “哦。”荀立呵呵笑了两声,神色间甚是喜悦,“我儿但问无妨。” “孩儿想问父亲,我河东郡内,为何少见墨家学士?”荀昭犹豫了片刻,还是问了出来。 关于师傅的行踪,荀昭自然是不会泄露丝毫。墨家毕竟名列九流十家之一,若只是从旁侧敲,想来并不惹人猜疑。 况且对于父亲的气节,荀昭也是清楚,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可以和荀昭商量些事情,那么自然是只有父亲了。毕竟父子血脉相连,荀立也只有荀昭这么一个儿子,平日里几乎可以说是溺爱。即便是被父亲察觉到了,荀昭也不必担心什么。 “墨家……”父亲的反应,似乎并没有荀昭想象中的那么大,甚至连声音都丝毫没有放小。 “墨家之士,主张兼爱非攻。”荀立仔细给荀昭讲解,“当年诸侯相争之时,天下大乱;若是战端一起,更是赤地千里。” “墨家门生仗剑行走天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深得民心,可为一时之盛。” “可如今天下太平,正如当日陆贾所说,‘马上得天下,安可马上治之’,如今凡事皆有法度,不可以门学和武力强人。墨家之士,从此也少有用武之地,势微也在情理之中。”
“那这么说,如今这天下,果真已是少有墨家之士。”荀昭听父亲这么说,心里隐隐觉得有些可惜。毕竟在荀昭的心里,仗剑行走天下,实在是一件很潇洒自得的事。当然,前提条件也是没有人千里追杀才行。 “那倒也未必。”荀立又摇了摇头,“凡是有不平的地方,自然会有人心思谋变。无论是何门学派,无非是利在人心。先有人心所向,才有向学之意。” “譬如当今朝廷,欲使民休养生息,藏富于民,便行黄老之学,不与民争利;若是欲行征伐之事,自然要选兵家名士充实朝堂;若要教化万民,使知礼仪,也离不开我儒家。” “一人与一学,乃是相辅相成,有所欲才有所学。如果当真是无欲无求,便也就什么学也不用了。” 荀立既然听荀昭问起了,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儿子教导的机会。而荀昭听父亲所说,隐隐间竟是已经有了几分禅意,也是敬佩不已。 “至于墨家名士。”荀立沉吟片刻,又继续说道,“大侠剧孟,当是如今第一人。” “剧孟?”荀昭心里猛得一动,父亲说的这个人叫剧孟,而自己的师傅却叫王孟,两者都有一个“孟”字,是否就是同一人。 不过,荀立的下一句话,很快就打消了荀昭心里所想。 “墨家剧孟,乃是当世雒阳豪侠,专好扶弱济贫,打抱不平。”荀立点了点头,“当年吴楚七国反,太尉周亚夫奉皇帝命举兵向东,至雒阳时,剧孟至军营相见。” 既然这剧孟是雒阳人,而师傅王孟却是江淮人士,想来绝对不会是同一人了,荀昭心里略闪一下,又聚精会神的去听父亲说。 “太尉知剧孟来见,顿时也是大喜,放言吴楚反而剧孟不从,可见吴楚必败。得一剧孟,如得一国,荥阳以东,必定无疑。” “得一人如得一国?”荀昭闻言,顿时也是心头一惊,“那剧孟当真有如此大的能耐?” “当年的魏公子信陵君,也曾是墨家第一侠士。”荀立见儿子似乎有些不信,也不解释,而是继续说了下去,“信陵君盗符救赵,击退秦军,此后旅居赵国十年,而秦国亦十年不敢攻赵。” 荀昭愕然的张了张嘴,几乎有点不敢相信。信陵君盗符救赵,自己是曾经听说过的。可是只靠他一人,竟然能让强大的秦国十年不敢刀兵相向,这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也太逆天了吧。 “十年后,秦军攻魏,欲破魏都大梁,信陵君奉召归魏,遣使求援诸国。诸国闻信陵君为将,纷纷发兵相救。信陵君率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大破秦军,兵临函谷关下,尽复魏国关东失地。” 又是一个牛人啊……不等父亲所说。荀昭已经是目瞪口呆,心中也禁不住一阵阵激荡。 仅仅是一个人,便有这般大的能耐。如果是一门之下,只怕是兴一国,倾一国,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