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7章 升级铜厂 (第1/2页)
之后的几个月里,就是钱多多负责往返北落师门运货,并且在铜城的电解铜厂仓库区设定了传送装置,把深蓝港的电解铜的一部分传送到电解铜厂。 李老负责生产,他负责常规的生产之外。还把钱多多运到电解铜厂仓库的电解铜打上电解铜厂的商标。在电解铜厂的相关手续完成之后,李老已经新注册了一个电解铜商标‘红光1号’作为这个电解铜厂的商品标识。这样哪怕是用铜企业去调查,也能够在这些电解铜厂找到这些电解铜的生产根源。 接着电解铜厂每周的出厂检验报告都在数量上做大幅度的上浮调整,这只需要李老的一个命令而已,甚至于他只有找到相关资料大笔一挥就可以修改。私人企业的密闭式管理,里面自然是漏洞重重,生产批号也刻意的做的混乱。而且财会人员完全是自己人担当,想要隐瞒些什么太简单了。 在之后从电解铜库房中拿出一些电解铜到正规国家检验机关进行化验,形成一份国家检验机关的正规检验报告。检验机关不会管这些铜的数量究竟是多少,他只关心质量,在保证了质量又有油水可捞的情况下,没有谁会去调查这个电解铜厂究竟是不是在满负荷运作。 最后,将这些出厂单和质检报告教导负责销售的陈建生手里,陈建生就将仓库里的电解铜运到市场上或者运到自己的用铜客户的厂子里卖出收款,就能够完成一次怎么看都合法的交易了。 这样天衣无缝的周转过程,效率是极其惊人的,钱多多每个月能够从北落师门运回1万多吨电解铜,这些电解铜1半通过这种手段销售出去,剩余的一半则放到仓库里当库存。这也是不得已,哪怕有了电解厂作为掩护,每个月卖出1万吨电解铜也会惹人怀疑的。 由于有了工厂作为掩护,陈建生也不再价钱上过低开价,每吨的开价是5万3到5万4,这个价格还是低于市场价的,而且产品质量又极佳,所以卖的飞快。 这样3个月下来,居然还形成了一批人对‘红光1号’的认可,他们愿意和重金属公司达成长期购买合约,这让以后的电解铜交易更轻松了。 3个月的时间里,陈建生足足卖出了1.5万吨电解铜,总的数额高达8亿华夏币。当这些钱一一转入重金属集团的账户之后,重金属集团自然就成了一个资产近10亿的较大型金属公司了。 有了这些钱,钱多多终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了,改进电解铜厂。将电解铜厂升级成为年产5万吨,甚至年产10万吨的规模的大型电解铜厂,有了这样的外壳,就可以将从北落师门运回的电解铜完全卖出去。 初步的打算是将这个电解铜厂升级成年产5万吨电解铜的大厂,然后在逐步将这个电解铜厂升级成10万吨级的超大型电解铜厂。 电解铜厂的升级自然也不是你想改造就能改造的,这是需要市里的有关部门进行审批的。在华夏有关部门的数量就多了点,先是主管工业的工矿部,然后还有税务工商,然后还有环保国土等等,一系列跑下来,再去各种部门领导那里串串门,终于搞定了。 实际上,这种工厂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的事情,市里的相关领导都会支持的。一方面是改委会的政策文件上扶持工业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另一方面,生产能力上去了,以后产生的税收自然就高,也直接的增加了政绩。 所以,相关手续很快到位,电解铜厂的改造计划就开始了。 这3个月,钱多多带领下的研究基地成绩斐然,已经完成了许多的技术改进计划,除了几个专门的需要保密的技术(如电解液配方,变电方案等)没有交代之外,常规的改造都已经完成,钱多多命令一下达,长安研究基地的2个科研小组就进驻电解铜厂,开始了技术上的改造和指导。 电解铜厂的改造交给李老进行,钱多多则和陈建生回到长安,对《新型电解铜生产技术》做国家专利申请和国际专利申请。(国际专利并不存在,现在所说的国际专利申请指的是在同时向多国家提出专利申请而已。) 先如今华夏的企业,再不是早些年全然不知专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