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 思索与考察(上) (第2/2页)
了解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把这些东西总结提炼一番,肯定这些方法对日新村的牧民同样有用。”暂时找到了应对之法,李大山也开心了不少。 说道考察,李大山又犯难了:来过的人不少,具体去哪家比较好呢?最后,李大山决定从去最先来八鲤农场参观的张大恒、刘福、刘善成三家,看看能不能找到了好办法。张大恒、刘福、刘善成都是罗平区的养殖大户,上次来参观的时候据当地领导介绍,养殖规模都在三千头以上。李大山按照以前留下的联系方式给他们三人打了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意思,结果对方非常热情的答应了李大山的参观请求。 张大恒、刘福、刘善成的养殖场,就在罗平区的阳平镇,离八鲤农场并不远。留下爷爷照看家里的孩子和各种动物,李大山带着黄教授、李贺、李春花首先来到张大恒的rou牛养殖场,这时张大恒已经在大门外等候了。 双方二度会面,都非常高兴。李大山笑着对刘大恒说道:“刘大哥,我这次来,是参观学习你的先进经验的。你可千万不要藏私哦!” 刘大恒见识过李大山的大手笔,对他办农场的本事比较服气,接着话茬答道:“大山老弟,你可别这么说。我到你的农场参观一次,可谓收获良多。现在正打算对养殖场进行改造升级呢,你可多提宝贵意见。我这里也就是小打小闹,哪有什么经验可谈。你问什么,我就答什么!” 随后,李大山等人在刘大恒的陪同下,仔细的参观了他的rou牛养殖场。刘大恒的养殖场也就是中规中矩的模式,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粪尿污水处理区、病畜隔离区,分布的非常合理,请的几十个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不过这种栓系饲养是李大山所不喜的,他只是稍稍询问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参观完后,李大山问刘大恒:“刘大哥,我看你不像本地农民,你是怎么想起搞养殖业的呢?” 刘大恒听了一愣,也不隐瞒:“呵呵,大山兄弟,你可真厉害。我长期和牲口打交道,说话、做事已经和当地农民差不多了,结果还是被你看出来。我其实早年是罗平区畜牧局的副局长,嫌在机关里面太清闲,就辞职下海,自己搞起了养殖。这一晃,已经是八年多了。” 听了这话,李大山不知道怎么答话。这官员下海经商,各种优势多得很,自己学习起来效果不大。见自己要问的东西差不多都问到了,李大山也就表示告辞。谁知道刘大恒早就准备了午宴,任凭李大山怎么推托,刘大恒都不放手,而且时间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最后李大山等人只好留下来用了午餐。
喝了酒,吃了饭,大家的感情更深了一步,李大山等人也在刘大恒的挥手告别中,驾车离去。坐在车上,李大山因为没有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而闷闷不乐,黄教授在旁笑而不言,李大山感到很奇怪,问道:“黄爷爷,难道刘大恒这里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吗?” 黄教授答道:“万事万物都有他的生存之道。刘大恒做起这么大的养殖场,怎么可能没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呢?” “哦??”大家听了这话,都来了兴趣。 黄教授见大家的兴趣都上来了,也不卖关子了:“你们想想,他一个政府官员,即便是懂得养殖技术,但是没有钱,怕是什么也干不成!” “黄爷爷,你是说,贷款?!”李春花对钱最敏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 “还是春花最聪明!”黄教授马上表扬道。 “我也明白了!”李大山和李贺同时想通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黄教授顺势给他们讲解:“明白就好。这刘大恒以前不过一个副科级领导干部,不可能有多少私人资产。要在八年时间里办起这么大的养殖场,只有靠贷款!贷款到位后,依据他已有的养殖经验,他的养殖规模一下子就上去了。效益也就在这样的规模中得到了有效放大,而且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其实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有比较好的养殖技术,但是没有资金支持,只能养个几十几百头牲口,勉强糊口而已。等到十几年他的规模大点后,人家依靠资金优势早就占领市场了。” 顿了顿,黄教授接着说道:“你们好好想想,这刘大恒待人多么客气,我们不过是一面之缘,都留下来好酒好菜的招待,要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来了,他还不得拿出高档几倍十几倍的菜肴来招待?!他的各种人际关系应该就是在这种刻意培育下建立起来的。你们以后自己办事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贷款给那些牧民吗?我们没有这个资格呀!”李春花听了,急着问道。 “日新村的自然条件不行,就是贷款也没有办法发展起来。具体该怎么办,我们还要多听多问,说不定办法就出来了。”黄教授心里也没有准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