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慈安太后 (第2/2页)
不必拘泥祖制,臣赞成让皇上提前亲政开创同治盛世” 慈禧大怒,见瑞常摇头晃脑,口若悬河,心中顿起杀心,只待散朝便扑杀之,众臣却默不作声,仔细观察着朝堂上的变化,慈安太后见众臣尤其是恭亲王依然有所顾忌,便站起身来到恭亲王面前,大声对众臣说“前几日哀家曾与恭亲王商议过此事,王爷当时就同意了哀家的决定认为应该及早还政于皇上,说着眼神示意恭亲王,恭亲王这时已没有了任何与慈禧妥协的余地,只好应声附和,众人见恭亲王也表了态,朝臣中的半数便也附议了,锦上添花的是此时曾国藩的奏折也从山东递了上来,内容大致是湘军淮军全体官兵联名上书希望同治提前亲政,以慰天下黎民,督抚军兵之心。其时曾的奏折上的有些蹊跷,那时鄂托从京城动身到了山东曾国藩的大营,曾启皇帝的亲笔信,读后便有些为难,因为自己是力主避免卷入朝廷的纷争,上次自己就保持了中利,这次依然故我,但鄂托向曾讲明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如支持垂帘则皇上日后亲政一定要对曾不利,若支持皇上则自己和湘军将士富贵可保,况且在朝中恭亲王一派是支持自己的而慈安太后在幕后也是支持皇上的,所以看起来,曾的效忠与否对最终的局面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让曾上书只不过是试探其对皇帝的忠心,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曾是以忠君为自己第一信条,因此曾第一时间就答应了鄂托,自己会上书助皇上一臂之力,但鄂托走后,曾却有些后悔,虽然奏折写好,但却告诉自己送信的亲信,如至京城视情形而定,如慈安恭亲王出面支持那便递交上书,如其不支持,则不必上书,此时这封奏折读了出来尤如压垮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得慈禧毫无招架之力,本来在打败弈诉,慈安不理朝政,皇帝尚幼之时自己可以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为之时,想不到竟被同治射出的利箭击倒,真是大意啊,慈安太后见大局已定,便颁诏天下,宣布自即日起撤帘归政,御赏、同道堂二枚两宫太后行使权力的印章即日起作废,从今日起同治皇帝统领清朝所有军国大政,特此宣示中外,消息像雪片一样快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只是七天的功夫驻华使节便把此消息传回了国内,各国政要一致认为这是恭亲王搞的一次政变,以后就可以直接与其打交道了,各国都非常高兴,当然他们的喜悦是险恶的,整个士人集团皆愕然,因为幼童总理国政是头一次,如果一旦失败代价很可能是灭国,无疑这个代价是任何王朝无法承受的,几乎所有人都不解,当然,这一切的事实只有慈安与同治两人知道,取得绝对权力的同治此时自然是满足的,但同时自己头上也高悬一把利剑,只是不知这把利剑何时落下,散朝后失意的慈禧仿佛老了很多,慈安太后拉着同治回到钟萃宫屏退了所有人:“载淳,跪下”
“这是为何”同治不解。 “跪下” 同治并不情愿的跪下了,慈安从袖中拿出了一个事先拟好的盟书,上面写着好几条,总结起来大意如下,吾非同治帝,乃四甲子之后之人,不可做出任何损害大清国利益之事,不得做动摇国本之事诸如此类的有十余条,同治不解,慈安立即道出了谜底。 “皇上,这是你给哀家和大清国的保证,如你不允,哀家立即在众人面前道出前几****的原委,希望皇上仔细思量,同治想都没想按上了手印并盖上玉玺,自己只想到了慈禧的狠毒,但真没想到慈安也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本来史书上记载的谦和慈祥的慈安到现在竟变成颇有心机的女政治家,也许历史在自己慈安谈话后就已不沿着原有轨迹运行了,当皇帝也不是什么烦事都没有,此时自己的罪恶证就握在慈安的手里,实际上现在慈安就有了对皇帝的废立大权。“皇上只要不做的过火哀家是不会过问的,毕竟你的rou身还是我大清皇室的。哀家想问皇上,现在已经统领全国军政,不知皇上想如何料理这天下。” “这个,皇儿早已想好,现在是1864年,德国正在进行统一战争,其对军费的需求必然大增,我朝可积极与其通好,以上等瓷器换取德的军事方面的援助与支持,来改造我国的八旗与绿营,”并在接下来设立海军衙门,因两次外患皆来自海上,因此海防决不可忽视,这个差事由六叔办最合适不过,再者,我朝应积极引进外国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加快我朝的工业化” “皇上说的不错,虽然哀家有些听不懂但料想应可施行,那日皇上说走了俄国特使,料想他们不会善罢甘修” “这个额娘不必担心,罗刹国狼子野心,即使其卑词厚言我朝也应以雷霆手段对之,且不论其蚕食我关外疆土,单说其未开化之民风,野蛮之习俗就足以令我朝兴讨逆之师灭之,慈安看着意气风发的同治觉得也许同治真的可以挽回颓势造就同治盛世,而同治心中却有一个大计划要实施,这个计划将对中国与世界有何影响呢?请看第二卷治国安邦,第一卷亲政之路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捧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