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6】 京师突变 (第1/2页)
清晨,一支马队过古北口,经密云,慢慢悠悠,不慌不忙的向京城进发,既不像骑兵,也不像商队,更不像上京赶考的举子。为首之人是个十七八岁的公子,流里流气,吊儿郎当,看其打扮和“气度”,应该是个富贵的浪荡子弟。 紧跟着他的一个随从看着远处的城镇,说道:“爷,总算回来了,三年了,蓝天为被,草地为榻,马奶羊rou,都变成野人了。” 少年公子笑骂道:“爷,你还不知足呀!草原上的女子被你勾去不少吧,小心死在女人的肚皮上。” 六子嘿嘿一笑,说道:“爷取笑了,这些风言风语,不足为信,奴才的差事就是和蒙古各旗打交道,自然避免不了接触,唉,只能看不能吃,空留余恨,遗憾!还是京城好,呵呵!” 少年公子转回头,看了看抛在身后的塞外草原,长嘘一口气,既有不舍,又有些欣喜,叹道:“确实遗憾,三年来,竟然没机会见到传说中的天马,看来孙某的福分太薄。” 六子道:“小人以为是空xue来风,当不得真,也许就不存在,没什么遗憾不遗憾的。说到福气,爷可谓得天独厚,沐浴天恩,世袭恩骑尉,又得皇上器重,古今少有。三年来,身居上驷院牧场要职,实心办差,功绩卓越,此次回京述职,只怕又要大加封赏了。” 少年公子道:“功绩谈不上,这是身为臣子应该做的,如今战事吃紧,军马需求增大,封赏倒是其次,怕就怕还是一个养马的官,换个牧场又待几年,那就惨啦。” 他也过不惯那种日子,只是身负使命,容不得他自行其事,只能惟命是从。 说起这位公子,大有来头,出身汉军正白旗,姓孙名凯,祖上战功赫赫军人,世袭爵位。但是,到他这一带已经没落了,自小混迹于市井之中,行走于三教九流,家产都快被他败光了。新军组建之初,他刚满十二岁,借着身份参与进来,本以为能捞点好处,谁知道苦不堪言。 别说什么好处了,单薄的身子都快被“折腾”零散了,行列训练,越野拉练,火枪射击,每一样都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不为自己所喜。孙凯这人滑溜的很,见缝插针,总是饶着军纪的边缘,做些荒诞不经的怪事,罚又罚不得,管又不好管,让上司伤透了脑筋。 想要通过考核名正言顺的刷掉他,这小子运气好的很,每次成绩恰恰过线,只是排在最后几名。你想用军纪军法处置他,但又构不成重罪,只能罚几军棍,关关禁闭。在新军里,孙凯的名声大的很,几乎为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后传到李书星耳里,对他的急智甚为欣赏,就把他收在身边栽培。 几年下来,深得李书星的喜爱,孙凯的本性善良,待人真诚,只是行事手段有失大雅。因为要整饬马政,培养军马,就把这小子放养到草原来,以十六岁的年纪做了一个“弼马温”,七品的牧长,算是朝廷年纪最小的一位官员。 李书星之所以重视军马,主要是因为他的特殊作用,除了是骑兵的座骑外,还是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来新军所不可缺失的,部队的机动性,辎重的转运,都离不开训练有素的马匹。 就战马数量而言,清代京师八旗战马一万多匹,各地驻防八旗战马基本保持在七万到九万匹之间,绿营兵战马数量则在十一二万匹,再加上四通八达的驿站用马四万多匹,清代战马的总体数量在二十五匹左右。 由此可见其主管机构太仆寺尤其重要,官营牧场划分为太仆寺牧场、皇室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和绿营牧场四部分。主要集中在内蒙草原一带,还有盛京附近的大凌河一带,各地驻军也在各自领地建有牧场,李书星整顿马政后,元气逐渐恢复起来,已经提供了十万匹优良军马。 孙凯所掌管的牧场是属于皇室牧场,水草肥美,可惜前任经营不善,老弱马匹占了一半,优良军马供给少的可怜。自从他到任后,出了不少歪点子,以多换少,向牧民求购优良**,又重用一批经验丰富的马夫饲养和训练。总之,他把差事交给有能力的人去办,谁达不到要求治谁,自己做甩手掌柜,走遍了大大小小的蒙古包,游山玩水。 别看他闲散,像一个没事可干的人,但大事绝不含糊,三年的时间就把牧场变了天,良马无数,军马健壮。接到圣旨,交待好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