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兴国_第四十四章 台湾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台湾 (上) (第2/2页)

响应丘逢甲,也纷纷联名上书清廷:“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rou,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勉强支持,至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而后已。”

    “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今一旦委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寇雠,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隐痛矣。……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睹此全台惨痛情形,岂有不上廑圣虑?但以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大局必有不可问者,不止京畿已也。”

    光绪很快复电:“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奉省陪都则台湾为轻,若不应允,和议不成,恐日人有与赵逆合流之危局,事关社稷,望慎思之,以全国祚。”

    总理衙门也随后电告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台湾百姓愿内渡者,听任之;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

    此电传出后,台北立即鸣锣罢市,绅民拥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丘逢甲愤而赋诗一首:“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宜。”

    唐景崧鉴于台湾绅民强烈反对割台,迭奏电恳:“弃地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民为异类,天下恐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且地有尽,敌欲无穷,他国若皆效尤,中国之地可胜割乎?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共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

    清廷以和约已定,万难毁约为由,悉置不答,铁心舍了台湾确保安抚日本人。

    至此,台湾士绅百姓皆知割让台湾已无可挽回。以丘逢甲为首的台湾绅民,开始会商固守之计。但是,当时在清朝也有一些官绅幻想依靠欧洲各国来保住台湾,张之洞就是其中的代表,力主远交近攻,以重利求大国襄助。他甚至致电唐景崧,提出台湾应庇英自立,聘英将守隘口,求英船巡海警戒。

    唐景崧随即与英国驻淡水领事金璋会面,协商以台归英保护,并请其将此请求转达于英国公使欧格讷。为此,他还正式建议朝廷,将台湾归英国保护,土地政令仍归朝廷,以金、煤两矿及茶、脑、磺三项口税作为筹码。

    这注定不会有任何效果,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出现了赵承业这么一个变数,但英国权衡再三,认为日本更好控制,不会对帝国在远东的利益造成威胁,所以英国国内仍偏向于扶持日本壮大,以便对抗俄国。

    正由于此,欧格讷坚定的否决了唐景崧的要求,并通过驻日代理公使劳瑟向日本外务省辟谣:“近来有英国要占领台湾之谣传,此纯系无稽之谈。英国声明决无占领该岛之意,但此声明请勿登报。”

    唐景崧求英国不成,又转而求法国。法国眼红日本在清国身上得到如此巨大的利益,确有趁火打劫,染指澎湖台湾的意思,并拉拢西班牙与荷兰以壮声势。但此举遭到了德国的坚决反对,英国亦委婉表示,不希望法国进入东亚。鉴于压力,法国只好放弃。

    台湾绅民见清廷置之不理,运动英、法保台也无成效,只得将注意力转向旅顺,寄望赵承业为保台的最后的一丝希望。

    为此,台湾在籍官员工部主事丘逢甲、候补道林朝栋、内阁中书教谕陈儒林、前驻法参赞陈季同等,在台北筹防局聚会,泣血盟誓,表明永不臣倭,并学赵承业通电全国:“台湾属倭,万民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闻辽东五色旗,乃前宋皇族,华夏一脉,屡破倭寇,愿举台澎而附,终不至祖宗基业沦于倭人,”

    唐景崧并不赞同求助赵承业,认为五色旗气数未定,且忠臣不事二主。可面对汹汹民意,他也反对不得,只好电告总理衙门:“……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愿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

    丘逢甲在通电之后,立即乘船出海,前往辽东,以期面见赵承业,求得出兵庇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