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整合 (下) (第1/2页)
旅顺今年的第一场雪比正常节气早了几天。才十二月中旬,便呼啦啦刮得老大,天地之间转瞬就是银装素裹。寒风凛冽的卷过,挺拔的松群之间,呼啸起一片茫茫白雾。流经椅子山、松树山的那条小河,面上已经结起一层薄薄的浮冰,偶尔路过,还能听见清脆的破裂声,那是冰层在不断的凝聚。 更往北的大连、金州乃至复州、盖州,老百姓们早已停止了劳作,准备好过冬的各类物资,守着火炕,老少爷们儿挖一锅关东老烟,悠闲的扯着闲篇,婆姨们则不停的做着手工,闲适而宁静。 辽东半岛深处的岫岩等地,还可以看到穿梭深山老林中的猎户、参客,打熊挖参,忙碌奔波。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因为赵承业的到来,而有丝毫的改变。 这片肥得仿佛都在流油的土地上,物产富饶,人稀地广,有煤石、有铁矿、有葱郁的森林,有密密的草甸子,有丰沛的河流,还有一个埋藏在土地之下,罕见的陆相沉积的大油田!一切近代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这片土地上面都有!这也是赵承业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赵承业原本的时空中,这里经过元明清三代历经艰辛的经营,才变成中华民族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固有领土,但随着近代列强的巨舰大炮,在这片东亚最富饶,最冲要形胜之地,流下了多少国家,怀着不同心思的军人和平民的鲜血。近代亚洲风云诡黠,跌宕起伏,其根本就在这片土地上!甚至这里还曾爆发过一场人种之间,利益侵轧的血腥厮杀,其深远的影响,更是直接导致了一个泰坦巨人般的帝国,轰然坍塌。 唐绍仪就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态,登上了这片土地,这片赵承业的土地。这位留美幼童,自被召回国内,便如同异端般存在,一直与那个如古墓般僵化的国家,格格不入,美利坚奔放自由,开拓奋进的精髓早已沁入这位三十二岁的青年骨子里。 对赵承业,唐绍仪无疑的欣赏的、崇拜的。在这个全民麻木,民族萎靡,气运渐消,数千年传承危急存亡的时代,有这么一个人,带着一群人奋然崛起,扛鼎复兴,是多么的令人振奋!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的浩瀚波涛中,至始至终都会有那么一些人,应运而生,趁势而起,存亡断续,挽天倾! 五百年有王者兴!这便是炎黄五千年不绝于缕的气运! 赵承业对唐绍仪寄予厚望,将五色旗的民政大权完全付之于手。可他扔给唐绍仪的,几乎就是一个烂摊子。从军事上看,西起营口,东至安东,赵承业画出了一条不算笔直的线,已将整个辽东半岛收入囊中。可政治上,辽东民政几乎全线瘫痪。大连,旅顺属于军管,暂且安稳,金州因连顺这个满人奇葩,秩序也算井然。其余各地,除去有驻军的地方,完完全全便是无政府状态,统治上属于空白。 这其实也怪不上赵承业,来到这个时代,便一直在与清朝日本作战,谋划改变甲午,改变自身的处境。日理万机之下,哪里还兼顾得了切实的民生,**.丝业务员忽悠人也许不怵,但论起治理地方,恐怕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水平,这业务实在不对口啊!何况赵大元首可怜兮兮的夹带里,除了教书匠阎世开,一个知识分子也无,连出谋划策的人物都找不出,总不可能让参谋本部来制定计划吧。 唐绍仪只用了短短一天时间,便将五色旗治下的民政问题摸得一清二楚。情况很棘手,但并不复杂,各地慑于五色旗的威名,暂时还算安稳,在当地士绅的弹压下,并没有出现百姓外逃等现象。只是工商业因战争,显得萧条,物资供应上,亦有些紧缺,想来在战争彻底结束后,会有所好转。 对这些情况,唐绍仪计划利用这个冬日,到各地实际走一圈,收罗些有能力,品行廉洁,有治理经验的读书人,加以培训,以期将来充实民政班子。赵承业对此,自无不可,反正此时还没进入种田环节,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也算打基础。 海军安全组少校杨昊带着一个排的人,护卫着唐绍仪前往计划中的第一站,金州。 陆军新组建的一个团,基本上已经搭起了架子,该选派抽调的士官,军官都已圈定,在参谋本部录制的档案上,已从近卫第二师中划去,编入了“志愿军”序列。这个名字,将是入台陆军的番号,将后世太祖“抗美援朝”口号变为“抗日保台”。 参谋本部,张文秀已将副参谋长的差事交接给禁卫第二师副师长杨锐上校(感谢书友【思念那年你】提供的角色名字)。 “兴华(杨锐表字),海军对咱们继续把持着副参谋长的职务,很是不满,郑毅峰一直嘀咕元首偏心,可千万别让逮着错处!”张文秀虽然是军事副官,但他是陆军出身,虽从未担任过实职,可在陆军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三位师长,对五色旗海陆两军间的明争暗斗,自然而然站在陆军这边。 “海军一点大局观都没有!目前元首的战略是什么?是复国!参谋本部不用陆军,难不成用海军指挥打陆战?何况,这次扩军,他们得了一只舰队!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