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定局(中) (第1/2页)
“阁下,我们重视与贵方的友谊,但我们的意见也非常明确,希望您能妥善的应对,和平还是战争,全在您一念之间。”伯克莱尔语气很平和,可是态度却异常的坚定,有种毋庸置疑的味道,让一直顺风顺水的赵承业感到异常难受,心中如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咆哮。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直白的表露意见,甚而有些强硬的干涉赵承业对日本的一系列动作,和德意志与俄罗斯不无干系。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各国列强曾经多次议商采取联合行动,但由于各怀鬼胎,一直未有具体动作,虽然在五色旗出现后,曾派兵进入北京,但那是保护公使馆的行为,各国对于战争依旧采取观望和收集情报的态度。 《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台湾与五色旗之间的勾连,使得急于扩张势力和影响力的德意志、俄罗斯感到有机可乘,态度开始积极起来。英国人根据取得的情报,不得不停止坐山观虎斗,结束局外中立的政策。 赵承业很想站起来大吼,草泥马,要战便战,老子奉陪!可多年的业务员经历,使得他控制住了这种因屈辱而勃发的冲动。五色旗看似强大,可如果英国人认真起来,在大海上根本就没有丝毫胜算,若失去了海军,只怕日本人立时就会翻脸,而辽东将面临无休止的进攻,耗也足以耗死五色旗。说白了,无论五色旗还是赵承业,都没有底蕴,没有长期战争的底蕴。 “本元首需要足够的理由来说服我的将军们,亦需要足够的利益来安抚军方的情绪,否则此事很难以一种完美的方式去解决。”赵承业审时度势,脸上不阴不阳,他决定妥协,但这种妥协必须用利益来置换! “不知阁下选择何种建议?”赵承业态度的软化,让伯克莱尔不为人知的轻呼一口气,大英帝国虽然不惧怕战争,但和稍显神秘的五色旗作战,依旧是有顾虑的,天知道这么一股势力,隐藏在地球那个旮旯里,究竟有多强悍。受降仪式上,狂热而勇悍的士兵,让他一直印象深刻。除非万不得已,伯克莱尔并不想为帝国招惹上这么一个敌人。 “台湾,历来是中华的一部分,它的归属只能是在我与伪清之间,这是原则,更是底线!若有违背,即便是全球霸主,本元首亦不惜一战!”赵承业说这番话,几乎是咬牙切齿,心中更是狂呼呐喊,这一幕,老子终有一天要原封不动,加陪奉还! 早已宠辱不惊的伯克莱尔只是轻轻一笑,对赵承业的态度并不以为意,这位元首毕竟还是个年轻人,在外交场合下有些失仪,有些情绪外露,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外交人员,对此应该包容,应该显示出大国的雍容气度。 谈判很顺利,台湾交还给清朝,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接受,至于赵承业所需要的利益,那应该由清朝来买单。可怜的煌煌大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收回了台湾,甚至连讨价还价的机会都没有。至于日本,伯克莱尔则表示四国会出面进行安抚,但也要求赵承业必须停止继续挑衅,东亚必须彻底的结束战争状态。 其实,这场交涉,赵承业完完全全被英国人坑了,不但交回台湾,还在某种意义上被拉上了英国人的战车。因为欧洲各国围绕台湾,展开的一系列博弈,他并不清楚。德国早想在东亚获得一个海港,认为台湾所谓的“独立”正是千载堆逢的机会。德国首相霍亨洛向威廉二世奏称:“我们的政策,在一方面,对于只有利于他国的行动,不应过早加入;而在另一方面,对参加此类行动的权利,则当予以保留。因为这些行动,能使各国在东亚的势力分配,发生此消彼长的变故。” 这充分说明德国正在等待参加列强联合行动的机会,当赵承业公开与“台湾临时政府”缔结条约,英国出面干涉后,正式向俄国政府提出了联合的建议。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致电其驻俄代办齐尔绪基称:“请转告罗伯诺夫公爵,我们对于东亚时局的前途甚为关心,对于俄国的观点亦完全赞同。而且,我们相信,德俄两国在东亚的利益并无冲突。因此,我们愿常与俄国交换意见,或与俄国采取一致行动。” 德国的建议迅速得到反应。齐尔绪基复电马沙尔,报告沙皇尼古拉二世欣然接受了德国的建议。这样,德俄两国便初步达成了插手台湾的联合行动的默契。 与俄国联合,是德国对外政策所作的一次重大调整。德国之所以做出此项决定,不外乎以下数种原因:第一,破坏隐约可循的“英日同盟”,使德国在日本外交中,占据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借其扩展在东亚的影响力;第二,借此机会与俄国接近,并使俄法的亲密关系为之松懈,以摆脱德国两面受敌的孤立处境;第三,可以转移俄国的视线于东方,使德国在亚洲的利益得到保证;第四,和俄国联合干涉,有可能从中索取一个港口,为海军停泊或屯煤之所。基于这些原因,德国政府的对外政策才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突然转变。 沙皇俄国的传统政策,就是扩张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