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白纸下 (第2/2页)
而吴郡朱氏是直接走接见太守周昕的路线,把贿赂直接交给周昕,他这小小幕僚却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自然不会替他们说话,再者这些年收了这么多从秣陵来的好处,自然在关键时候要出把你,也算回报这些年的孝敬吧。 -------------- 秣陵城,赵半城府上。 夏去秋来,一阵微风吹起,赵府后边小院内,颗颗柳树摆动这枝条飞舞着,一些略微干枯的柳条飞舞不住,落入水池中,溅起小小的波纹,荡漾了开来。 折断手中的柳条,赵英儿心头突然涌起一阵伤感:“已经是立秋了!魁哥哥他已经离开三个月!” “上次朱猛大哥过来通知我说,魁哥哥他当上威虏将军,平定了颍川、南阳立下赫赫功劳,最新传回的消息是说,皇上都召他入京觐见!现在不知道他在雒阳都做些什么?一定和淑淑儿meimei逛那雒阳最大最热闹的坊市,买好多好多的胭脂水粉等等吧。” “哎,现在父亲老在耳边嘀咕我怎么不学那淑淑儿meimei哪有偷偷跟了去,烦都烦死我了。” “父亲他又怎知道魁哥哥留了件要事让我看着,魁哥哥说此物会给他带来天大的名望!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都试验这么长时间了,一直都失败,还嘱咐我不能告诉父亲。” 虽然早在两年前,下定决心为那个理想奋斗时,朱魁就知道要争夺天下,除了最重要的时运外,还要有名望,其次是武力。 光又武力而无名望之人,仅仅一地政权,得不到天下认同。当然光又名望也是不行,刘备背了一辈子的仁义,时运不济,依旧只能割据一方。 这时,她那贴身丫鬟急急躁躁从外跑来,喘着气,说道:“小姐,那城外镖局传来消息说,那白纸成啦!” “什么!”一身白衣赵英儿听后,呼的站了起来,确定道:“真的!” “是的,小姐,那高总镖头派来的人怎敢骗我!” “小秋,快随我去看看!” 接着赵英儿丢掉手中的柳条,二人匆匆离家,出城而去,随行的还有一中年护卫,正是那单刀王信,朱魁早先聘用的绿林高手。 秣陵城外,那镖局山庄,校场后院的深处,外围着一层层的高墙,此处便是上次那朱廖怂恿朱老实要闯进去的地方,时刻有多名壮硕的护卫汉子看守。 其实里边是那朱魁从江东各地搜罗来的工匠,用来他研究一些后世事物的,比如白纸就是其中之一。
而真正负责其中事物的是赵英儿,因为朱魁根据记忆下来的各种技术,都是交予她保管,****义、赵达、吴范、甚至马钧、高雄等人虽然知情,不过都是辅助赵英儿帮忙管理其中匠工而已。 “成了!成了!”那充满激动的喊叫声让整座镖局的人都听到了。 方到的赵英儿听到此声,心中一喜,知道应该真成了。 刚一进院,一名工头满头大汗的跑来,看到赵英儿,就叫道:“赵小姐……造纸,成了!” “真的?快拿来我看看!”赵英儿不禁惊讶道。 其实朱魁早在一年前,就琢磨起造纸术,当时灵机一动,根据前世记忆,那造纸的配方,用蝇头小楷,记在竹简上。 其实东汉的时候早有纸张的出现,《后汉书·蔡伦传》有记载: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可惜这蔡侯纸有着易碎、易霉,不易保存那些严重缺陷,没有着跳跃式的发展,根本无法代替竹简、锦帛等物。 又造价昂贵,只在望族之间有所流传,寻常百姓有的根本就不知此物。 而朱魁沿用蔡伦造纸的方法,只是在材料上,改变成了竹、麦杆、稻杆等软性纤维,磨成浆,再将其煮沸,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将纸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最后用竹帘捞起,晒干。 赵英儿来到已经晒干好的纸张上,拾起十来张样纸,又摸又揉的,最后还贴在脸颊上,感觉了下触感,又闻了闻。 “真的是白纸啊,又软又滑,有布的感觉。”赵英儿连声赞叹道,心中却思:“魁哥哥的脑中到底装了多少的学识。” 可惜她对工艺一无所知,这纸还算不得白纸,依旧带些淡黄色,但比蔡侯纸的质量好上许多,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朱魁也仅仅叫她监督,但出生商家的她,一眼就望出了其中的利润,对着工头问道:“工坊全力运转,能有多少产量?” “每日能产一千张张大纸。” “一千张?看来还差些,若想普及市场,还需多建工坊。”赵英儿心中想到,但是她可不擅专,她知朱魁另有打算,而是另有打算,依靠这造纸术,博得天下士人的名望。 “这些纸,我先带走了,早前那印刷之术,你们也可以试验一番,就印几本魁哥早前著作。” “今天这里所有人每人赏钱一两白银,你们就别回家,回头会把钱直接送到你们家去,你们去跟高总镖头那登记地址,改日都搬到这山庄里面住。” 赵英儿也知道新造纸术一成,乃机密中机密,封锁一切,不得以为之了。而印刷术,也是一早就准备了,印刷术倒是比造纸术,简单多了,知晓印章和规则,便可照搬。 接着来到工坊外,对着高乙说道:“总镖头,这工坊魁哥说过重中之重,希望你好生看护。” “赵小姐放心,山庄之内,任何人都逃不出高某的手心。”高乙保证道。 “小秋,我们走。” 一路上赵英儿同时也郑重的嘱咐自己的丫头,口要封紧。 出来镖局,护卫王信再次跟了上来,刚才工坊他却是没有跟进去。 回到城中,赵英儿却并没有回赵府,而是带着纸张往县衙而去。 此刻,高雄和马钧,正在县衙后院闲聊。 “怀明这孩子,倒是有际遇,这次皇帝召见,想必会留在京城当官,那太平道覆灭已成定局,也亏当初军师力劝不与张角一伙,否则今日也要面对官兵誓死围剿了。”高雄抚摸着胡须说着。 你做水匪可以,朝廷或许不理你,但是你做了反贼,县兵不剿也不行了。 “这都是大当家与那张角之道不同,所以不与相谋,否则均怎么劝也不会有用的。”两人虽然不在做水匪了,当互相的称谓还是一直没变,接着又有担忧到:“如今我倒是担心,淑淑儿一人偷偷出去,不知会不会惹出麻烦,这丫头太乱来了。” “我这女儿就是如此,那日亲家母来寻淑淑儿,听说此事后,气着回去了。都是老夫太过宠溺。”高雄摇头后悔着。 “军师,私下募兵一事,近来如何了?”高雄突然问道。 “已有五千多人,太平道作乱,怀明有留话与我,让秣陵一地尽可能收容流民,这三个月来,县内户数整整多了三倍,大部分都还安置在城外,所幸的是城外还有大田地可供开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