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第3/3页)
缺钱,也不该总盯着天子内库。 天子出钱填补军饷,赈济灾民,实非长久之计。归根结底,这些钱都该出自户部和光禄寺。 不能履行职责,税粮库银年年减少,不思改正之法,总盯着天子内库算怎么回事? 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到头来,天子一个人出钱,充作军饷,赈济灾民,本该负责的朝官却是吃相难看,不办人事。 六部之内,户部已被架上柴堆,点火就着。 因京卫cao演之事,兵部贪墨显露端倪,刘大夏病在-床-上,两次上疏乞致仕,都被驳了回去。 这个当头,刘尚书绝不能离开兵部。 余下四部,吏部有马文升坐镇,压着部中官员,不许多搀和盐引库银。礼部和刑部吵得热闹,御史和六科更是战斗力十足。 左右都御使几番出言,都没能压住。 吵到最后,左都御史戴珊当殿吐血,脸色青白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刹那间,奉天殿中一片静寂。 右都御使史琳当先上前,不敢轻动戴珊,只能焦急道:“廷珍兄?” 朱厚照顾不得规矩,大声道:“退朝,传太医!” 戴珊被送回府中之后,天子两番遣中官问询。院正院判亲至,仍未能将其救醒。 两日之后,戴府门前挂起白幡。 刘健等闻讯,皆是大惊。 史琳同戴珊最契,本已痼疾在身,遇好友骤逝,又添一层新病,御医诊过,亦是束手无策。 “天命如此,生老病死,药石难医。” 弘治十八年十二月,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先后撒手人寰。 太仓库银之事未决,武学之事方兴,奏疏堆成小山,内阁忙得不可开交。朱厚照只能再升午朝,并由三日一朝改为两日一朝。 如此,仍有多事未决。 连续几日忙到深夜,朱厚照的脾气愈发暴躁,张太后欲借千秋节见兄弟一面,都没能如愿。 “舅舅为父皇守陵,怎能擅离!” 张太后赌气回到清宁宫,连千秋节都不欲再办。 御史闻听风声,当即上疏直谏言。 朱厚照的回应很简单,不打不骂,全部迁调南京。 继续上疏? 山高水远。比起在神京找茬,好歹能耳根清净两日。 这种情况下,弘文馆讲学的时间自然缩短,地点也改为东暖阁。 看着朱厚照脸上的两个黑眼圈,杨瓒只能叹息。财-政紧张,朝中-内-宫都不消停,难怪烦躁成这样。 “陛下,臣闻太仓印已累至三十万,当可解燃眉之急。” 朱厚照没说话,抽-出一封奏疏,递给杨瓒。 “杨先生看看吧。” 杨瓒行礼,告罪之后接过奏疏,看清上面的内容,不禁皱眉。 “重开宁夏马市?” 论理,不是不可行。能联络瓦剌,刺探鞑靼消息,充实边防储备,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但提出的人是安化王,就不得不可令人深思。 “朕信不过安化王。” 弘治帝留给朱厚照密旨,安化王赫然在需警惕之列。兼有锦衣卫递送的消息,朱厚照警觉心更甚。 “此事,内阁可有计较?” “刘相公认为可行,李相公认为当谨慎,谢相公倾向李相公之意,至今未有决断。” 朱厚照提起笔,斟酌片刻,重又放下。 “杨先生认为此事可行否?” “陛下,臣以为,市马可行,然地点不应在宁夏。” “哦?” “臣在翰林院翻阅卷宗,得知太宗皇帝时,曾于广宁开设互市。”杨瓒顿了一下,看向朱厚照,道,“其为北直隶所属,地靠朵颜三卫,当比宁夏更为适宜。联络瓦剌之事,可交由三卫忠勇之士。前番鞑靼离间之策,亦可消弭。” “广宁吗?” 沉吟片刻,朱厚照道:“张伴伴,让刘伴伴取舆图来。” “是。” 张永退下,朱厚照笑道:“朕就知道,杨先生一定有办法!” 杨瓒拱手,心中所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陛下,臣有事上请。” “杨先生尽管说。” “臣闻涿鹿之事已解,欲同来京族人一同返家省亲,还请陛下恩准。” 朱厚照没有马上答应,抿着嘴唇,足足过了五分钟,才点头道:“好吧。” “谢陛下隆恩!” “不过,”朱厚照又道,“朕百事烦心,实离不得杨先生。杨先生还需早去早回。” “臣遵旨。” 无论如何,放人就成。 又过两刻,杨瓒起身离宫。 现今的讲学,早已变了味道。不只杨瓒,谢丕和顾晣臣也有同感。比起讲学,他们更像是“幕僚”,凡朝中大事,内阁呈送奏疏,天子多要询问三人。 顾晣臣和杨瓒没有条件,无人可以解惑。 谢丕回到家中,将事情告诉亲爹,谢迁沉默半晌,破天荒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丕儿,努力吧。” 谢家今后,说不得都要靠二儿子。至于喜好兵书,官任兵部,掌事武学,谢阁老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吧。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