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医巫闾 桃花源 (第2/2页)
弟弟吗?” “嗯?也不是啦,因为阿贝比我长得好看,”做出决定后的阿宝又开心起来,嗓门也大了很多,“但是如果是让鸢戈哥哥只能教一个人学武功,那我就不让了。” “因为我比阿贝要高,还要壮。”阿宝神气地挺了挺自己的小胸膛,又补充了一句。 “可是这样的话,阿贝不就更加会被别人欺负了嘛?”白衣公子假装皱皱眉头,继续问道。 “不会的,阿宝哥哥学了武功后会保护我的。”阿贝嚼着糕点,又一次从母亲身后露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对,阿贝说的对,我学了武功就会保护他的。”阿宝笑着看看弟弟,阿贝也正盯着他。 “哦,阿宝会保护阿贝的。”白衣公子喃喃自语道,然后又笑着说:“哥哥会给你们两个人都画画的,也会让鸢戈哥哥都教你们武功。” “真的么?”阿宝很兴奋,全然忘记了慕容赞华刚刚才说纸、墨不够的事,“那我们拉钩。” “我也要。”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满足了的阿宝对白衣公子做个鬼脸,倏地将小手从慕容赞华那里抽出来,欢蹦乱跳地向前面跑去,那中年妇女向白衣公子道了谢,叹了句“这孩子”,便带着阿贝快步追去。 慕容赞华静静地回望着这母子三人,直到他们消失在了前方的拐弯处,才慢步走上了青山。 山上冬青、老竹在白雪中划出几笔翡翠似的碧痕,像一块块硕大无朋的美玉直接天穹。那柳树都还带着雪挂,千丝万缕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而原本峥嵘的乱石也在薄冰的装点下晶莹艳亮,玲珑不可方物。
这座山名叫“医巫闾山”,山巅处还有一座“望海堂”,据说透过望海堂的木窗,可以看到天际边澄蓝色的渤海。曾经的契丹国皇长子耶律倍和他的妻子王妃高毓淑在那里居住过。 寻觅了好一会儿,白衣公子感到有些疲倦,随意地坐到一片已化开了雪的青草上。微风扑面,他抬起头,阳光正好撒在他脸上,暖暖的。轻轻吸了吸鼻子,一阵沁人心脾的暗香袭上心头——梅花还未落尽,他有些心醉。 觉得体力恢复了,他便想起身,手一撑,觉得有些怪异,低首看去,那不正是自己要找的“无忧草”么。 这下那只小兔的瘸腿有治了。 它也太不小心了,怎么就被鸢戈用来运粮的独轮车给撞上了呢? 或许是因为它本该安静地生活在山里,却跑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地方;或许是因为它怀了身孕、行动不便,抑或是因为,这是命运的安排吧。 当然,这瘸腿并不妨碍它在今早仍旧产下它的孩子。 就像自己,在决定南下时,耶律倍的终点便是在此处隐姓埋名了吧。世俗间的游戏规则已经决定了自己不必再变成人皇王,也不能再变成人皇王。但即使在这山林之间,也不妨碍自己继续关怀生命吧。既如此,是居于庙堂之高,还是处于江湖之远,又有什么分别呢? 生命? 生命真是一件神奇的事啊,尽管它在出生时就被命运套上了束缚的缰绳。 于自己、于父皇、于毓淑、于奉孝、于鸢戈……于芸芸众生,命运也许真的都被设定好了吧,很多事,尽管并不希望发生,但该来的,终究会来。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享受生命的过程,如果你愿意的话。 相比之下,我确实更喜欢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这里没有算计、没有权谋、没有战争、没有生离死别、没有国家大计,有的只是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俯瞰着山下的良田桑榆、阡陌交通良久,白衣公子忽地记起自己还要给两个孩子画画,便加快脚步向山下走去。 多年以后,被后世尊称为“嗣圣孝武皇帝”的耶律尧骨挥契丹十万铁骑南下,耗费十载,激战三场后消灭了原本由他一手扶植成立的晋朝,终于完成其父耶律阿保机遗愿,一统南北,于中原开封建立了新的王朝,国号“大辽”,改元“大同”。 建国后的第二日,孝武帝首道圣旨颁布,内容竟是追谥其兄长、曾经的大契丹国东丹国主、人皇王耶律倍为“让国皇帝”。 群臣愕然。 后有好事者问其缘由,帝笑而不语。 一年后,因不堪契丹统治暴虐,中土南方各处爆发起义,孝武帝只得退回北方,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啖之。四月丙子,御驾至杀胡林而崩。 据后世《困学纪要》所载,孝武帝死前曾长叹于天,曰:“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使还镇,三也。”又复道:“如朕早听皇兄所言,身体力行,必不致朕有此败。”遂改名“德光”,取“光大仁德”之意,传以后世、告诫子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