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过年 (上) (第2/2页)
跳着脚骂娘。” 陈慎也说:“是啊!现在咱们百废待兴,哪儿哪儿不需要花钱啊?真是难为大哥了。对了,听锦泽讲,咱们军中不吃米面,改吃土豆了?” “可不吗!大哥说是土豆是个好东西,逼着我们天天吃。还把土豆磨成粉,以后行军打仗,顿顿煮土豆糊糊吃,顶多加上一些牛rou松。其实啊,那玩意根本不好吃,不过呢,价格实惠量又足!” 大家又被刘六逗乐了,陈慎笑着说:“半年没见,大哥别的本事你没学会,这嘴皮子可是练出来了。” “说什么呢?你这是说刘六呢,还是骂我呢?”明磊立刻听了出来。 陈慎收住笑,严肃地瞅着明磊:“大哥,锦泽他们给我写信,对天天吃土豆很有意见,我知道其中必有缘故,您是不是能给大家透露一二?也好平定一下军心。” 明磊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指着路边远处的帐篷,说:“这是十几万青壮年的农民。他们以为农闲,出来挣些活钱就打算回去接着种地。我是早有打算,他们多半回不去了。” “为什么?”范文祺不解地问。 “蠢材!这里将建成这么大的一片作坊区,没有壮劳力怎么成啊!”范秉斋申饬着自己的儿子。 “还是岳父明白我的心啊!” “可是,贤婿啊。我了解这些泥腿子,即便你给再高的工钱,他们故土难离,还是不会久居于此的。”
明磊微微一笑,“恐怕他们没有故土了。建海港前,我怕他们不出来,下令加收了剿海盗的军饷税,严令明年清明前交齐,拖欠者将被拉来服役挣钱交税。” 范文祺恍然大悟,“要不赵推官他们嘀咕说,没见过这些农民如此积极过呢?原来璞麟早有准备。” 明磊等他感慨完,接着说:“我来潮州之前,欣儿他们就已经开始接受小户的投充,后来人越来越多,连一些有百顷良田的富户也来投充,现在,我可能已经控制有二十来万顷耕地了。” “什么?”范文祺大吃一惊。二十来万顷啊!岭东的六成耕地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落入明磊的手中了?他哪里知道,天底下哪见过将百顷良田投充的?这些田产多半是几代人积攒下来的,哪会举与与人,如弃草芥! 范文祺成天躲在城里,不知道付培信带着手下,在乡下挨家挨户的梳理,用明磊讲过的数学原理来形容,就是要力求不杂不漏。凡是有不从的,付培信他们多半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就是胁迫这户手下的雇农,私下将租住的土地投充,等苦主找来,多半被打个半死。 剩下特别强硬的,明磊一纸公告,严令岭东全境清剿历年拖欠的税银。大凡这些有些根基的家伙,没有不拖欠税银的,这下,当然再也躲不过去了。被抓到府衙里面,多半也会先打个半死,家人只好变卖家产缴纳税银,借以赎人。要不,将田产投充,也可逃过此劫。 现在,剩下的除了遵纪守法的良民,就是他们一时不敢招惹的望族世家。后来,明磊指示,衙门刀快,只斩犯法的刁民。那些守法的,就不要再去招惹了。这样,投充的风潮才有所平静。 明磊停了一会儿,观察了一下大家的表情,看看没什么不良反应,这才接着刚才的话题说:“地也就这么多了。接下来,我要整合这些投充过来的土地,最好的水田可以接着种双季稻,水中还可以养鱼;剩下的因地制宜,适合养蚕的养蚕、适合种棉花的种棉花,再剩下的多一半土地,旱地、沙地种土豆,坡地种能过冬的饲料作物三叶草和萝卜。 我准备,给每户雇农最少一百亩地,而且一租就是三十年。这样,他们的日子最少可以吃得保、穿的暖,有个灾年减产也能杠过去。” “一户百亩田地,好倒是好,可这样会有一多半的农户没有田地可种的啊?他们今后可怎么过啊!”刘六毕竟是农民出身,还是很关心这些农民的疾苦的。 明磊用手指指那些帐篷,“我已经设计好了水泥房子,将来这里就是一片新兴的市镇,他们都会有水泥房子住的。现在,他们一下子失去土地很是悲惨,我会给他们补偿的,第一步,建一些学校,让他们的孩子免费上学,以后,等他们岁数大了,干不动了,还会给他们一笔养老金,保证他们能安渡晚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