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七章 动静 (第1/2页)
吴夫人听说俞夫人来访,亲自到垂花门前迎接,笑盈盈地请俞夫人在正屋的厅堂里坐下。 丫鬟捧了茶上了点心,俞夫人委婉地说明了来意:“……总归是做姨娘的,我们家和赵家不过是点头之交,这样贸贸然地去别人家串门,不免有些失礼。只好禁了吴姨娘的足,夫人哪天见了吴姨娘,也帮着劝劝。” 若是平时,吴夫人自然是唯唯诺诺地应了,可现在她知道了两家的恩怨,而且直到今天也想不明白那吴姨娘怎么就和傅庭筠说上话的,更打听不到吴姨娘和傅庭筠说了些什么,这应诺的话就不好随意回答了。她“哎呀”一声,笑道:“都是我不好!只顾着方便,想着吴姨娘和赵太太也有数面之缘,就让她帮着传了个话。倒让夫人误会了!” 俞夫人愕然:“吴姨娘和赵太太……常常见面吗?”说着,眼底流露出些许的困惑。 吴夫人不由暗暗地撇了撇嘴。 你是怕别人知道了你们家的那些龌龊事心虚吧? 心里这么想着,脸上却不露分毫,笑道:“我们两家住隔壁,这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怎么可能不碰面?” 俞夫人不由皱了皱眉。 吴夫人想到自己从前和俞夫人说些家长里短之事时俞夫人眉宇间偶尔闪过的一丝不以为然,就成心想恶心恶心俞夫人,道:“您听说了没有,赵大人在贵州又打胜仗了。皇上早朝的时候还说了‘虎臣是吾千里驹’,我看啊,赵大人这次又要升官了!”她说着,还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道,“您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是正二品的大员了,要照这样的势头一路升上去,等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岂不要封公拜侯了?想当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在老家锱铢必较地过日子,求神拜佛只盼着老爷能中了进士,到时候好在乡亲面前扬眉吐气……他们可真是有福气啊!”她一面说。一边悄悄地打量着俞夫人的神色,见俞夫人脸上掠过一丝不自在,心里顿时升起股畅快的感觉,索性笑道。“对了,我听说大爷补了都督院御史的缺。怎么,行人司不好吗?御史要纠查百官,是个得罪人的差事,想当年。我们家老爷可是绞尽了脑汁才得以脱身的。”然后又嗔道,“您怎么也不劝劝俞阁老,帮大爷换个地方啊?我看翰林院都要比都察院好啊!” 俞夫人气结。 行人司是什么地方。天子近臣,不知道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听吴夫人话里的意思。好像是说她儿子在行人司呆不下去了,这才被迫补了都察院御史的缺。 这吴夫人,既没有见识,又喜欢说长道短的……可放眼京都,像她这样的官眷却不在少数。既然她会这么想,其他人说不定也是这么想的。 三人成虎。 这要是传出去了,岂不是坏了德圃的名声! 俞夫人强压着心头的不悦,温声向吴夫人解释道:“行人司虽好,可不先熬个十年八年的,恐怕难以出头。都察院的御史虽然辛苦,却容易出政绩,也可以趁机多见识些世事,对德圃以后有好处。” “原来如此!”吴夫人应着,表情却很是敷衍,分明认为俞夫人这样说是在给儿子的失势找借口,而她则大度地不予戳穿的态度。 俞夫人不由的气苦,却也无可奈何。 再多做解释,只怕吴夫人还觉得自己是欲盖弥彰,反而不好。 这么一想,她就觉得吴家的这厅堂逼仄滞闷,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很是不舒服。说了几句闲话,就起身告辞了。 吴夫人客气地挽留了几句,将俞夫人送到了大门口。 吴夫人贴身的mama就有些担心地道:“夫人,吴姨娘那里,您看是不是派个人去看看?” “进了他们家的门,就是他们家的人。”吴夫人冷冷地“哼”了一声,道,“就算是打死了,那也是他们俞家搞出了人命案……” 那mama何尝不知道吴夫人觉得吴姨娘是块烂泥扶不上墙,因此不待见吴姨娘,只是今非昔比,她不禁悄声提醒道:“就怕赵太太觉得我们太薄情……” 吴夫人听着表情一凛。 是啊! 怎么就忘了这一茬? 她忙道:“你说的有道理。也不用别人了。你去一趟吧!带些补品、礼盒过去。就说让她好生跟着大奶奶学规矩,没事的时候多在家里做女红,不要到处乱跑。夫人这次禁她的足,是爱护她,让她不要心存怨怼,好生地服侍大爷和大奶奶。若是能顺便打听清楚她和赵太太都说了些什么,那就更好了!” 贴身的mama笑着应“喏”,拿了吴夫人的对牌,去帐房支了些药材银两,买了八色的礼盒,去了俞家。 俞夫人听说她前脚刚走,吴家后脚就派了人来看吴姨娘,气得脸色通红:“她想干什么呢?给吴姨娘撑腰?我倒不知道,原来做小妾的也有娘家人!” 束mama忙上前抚着俞夫人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