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州菜是八大菜系吗? (第1/2页)
今天再度抽血、复查,监护,折腾了一整天,虽然最后结果还不错,一切正常,心中也放下了大石头,但是被折腾地精力确实不济了。在此告假,争取明天多更一些。在此奉上关于苏州菜的一些小常识,并转载一篇地道苏州人关于苏州菜的好文,稍作弥补,望读者大大们见谅。 从菜系上来说,其实苏州菜算不上是一个单独的菜系。 苏菜更多是简称淮扬菜,苏菜,以淮安,扬州和苏州菜为代表,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慈禧年间被称为八大菜系之首。 江苏的历代名厨造就了淮阳菜风格的传统佳肴,而古有“帝王洲”之称的南京、“天堂”美誉的苏州及被史家叹为“富甲天下”的扬州,则是名厨美馔的摇篮。淮阳菜系正是以这三方风味为主汇合而成的。 概括起来,淮阳菜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因材施艺,按时治肴;二是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等烹饪方法,且精于泥煨、叉烤;三是口味清鲜,咸甜得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四是注重调汤,保持原汁。其中南京刀工细腻,火工纯熟,菜肴滋味醇,兼有四方之美,适应八方口味,尤以鲜香酥嫩取胜;苏州菜口味趋甜,以烹制四季佳蔬、江河湖鲜见长;扬州菜史称淮扬风味,刀工精细,火候精微,色调清新,造型别致,突出主料,强调本味,清淡可口,适应面宽,尤以擅长制汤而著称。 苏州菜概述——王光武 天堂何状,似不可知。于是人们在大地上寻觅着尽善尽美的地方——终于找到了“苏杭”,以为人间天堂。单说苏州这座天堂,春秋筑城,乃吴国国都,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唐称江南雄州,明清时为江苏巡抚驻地,今称苏州市。在其广阔的地域内,江湖横陈,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风淳厚,商贾云集,雅士争趋,有着说不完的才人轶事,道不尽的吴趋佳话。其间小桥.深巷.园林.胜迹.鱼米.丝绸.工艺.书画.吴歈.评弹,无不令人神往.赞叹.而独具特色的天堂美食,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广博的取料.精巧的烹制.高雅的调味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饮食文化领域里的一方瑰宝。 笔者在研究苏州菜时,深感其“鱼文化”的突出位置,本概述即以此为重点,兼及苏州菜的一般特点。 我们知道,苏州开始建城,就和鱼联系在一起。公元前514年,吴王僚因嗜食“炙鱼”,披甲赴宴,丧生失国。公子光赖专诸藏剑于炙鱼,刺杀王僚而完成宫廷政变,登吴王位(即阖闾),命伍子胥筑苏州城。“炙鱼”则成为我国最早见于《史记》这样正史的姑苏美味。 姑苏美食从“炙鱼”始不是偶然的。苏州自古“擅三江五湖之利”。“三江即入,震泽底定”。三万六千顷的太湖(即震泽)及其邻近水域,为苏州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美食资源,尤其是鱼资源。史载专诸“炙鱼”即学自太湖(一作太和公)。阖闾“治鱼为脍”劳师,“吴人作脍者自阖闾之造也”。苏州“炙鱼”和“鱼脍”为美味久矣。“鱼鮓”也是古吴的美味。晋时,苏州人陆机饷中书令张华以“鱼鮓”,竟被张华称作为“此龙rou也”(《晋书·张华传》)。五代时,苏州的“玲珑牡丹鮓”更是开我国工艺造型菜之先河。如今苏州众多的鱼类菜肴中,无不可以找到古“炙鱼”.“鱼脍”.“鱼鮓”的影子。 据《吴越春秋》:阖闾“与夫人及女会食蒸鱼,王前尝半而与女”这个女儿竟因后食蒸鱼愤而自杀。王悔而厚葬女,舞鹤于市,杀生送死,女坟终于陷落成湖。其时对鱼的重视大抵如此。 阖闾出海征战归来,思海中所食鱼,但是鱼已被司厨者曝干,吴王亦索食之,味甚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这就是我国‘鲞’(干鱼)的由来。 魏晋时,颇珍鲈鱼,尤其是张翰为思鲈鱼莼羹而辞官归吴,此后鲈鱼更是声名大振。这鲈鱼之乡就在苏州吴(松)江长桥(垂虹桥)。相传该桥一侧鲈鱼四鳃,另一侧为三鳃。南朝隋唐时号称“一时珍食”、“东南佳味”的鲈鱼脍都是指那一带的鲈鱼。宋时在该地建有“鲈乡亭”(汉魏唐宋所称松江都是指吴江。至于将汉华亭县改称松江县(府)乃是后来元朝至元年间的事。) 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化而为鱼,称“脍残鱼”(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收有此词条),即今之银鱼。此虽属神话,但亦知太湖银鱼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开发久矣。 淡水中虾蟹素为美食家所珍。“太湖虾”以其质量和数量闻名暇迩。而苏州多蟹也是“古已有之”。古吴时“稻蟹不遗种”(《国语·吴语》),以至越王拟乘机攻吴。宋元时,苏州曾“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元·高德基《平江记事》)”,蟹多而成灾。苏州蟹肴美也有定评,“吴中蟹味甚佳,世称湖蟹第一”(《平江记事》)。汾湖紫须蟹、阳澄湖金爪大闸蟹,至今仍名播海内外。 苏州所用江湖水产亦颇丰。古吴时苏州专门修筑了“鱼城”,水中有“石首”(即黄鱼),这本年是近海所生之海水鱼。古吴时海潮可直达苏州城下,这石首是随潮而来,还是人工放养,今已不可考,惟鱼城中有石首,确有记载(唐·陆广微《吴地记》)。唐宋时,苏州谚语“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人们典卖冬具以买石首之迫切情境。 总之,鱼(包括其他水产)在故苏美食中占有特殊地位。苏州食始自鱼始,苏州地区鱼品多,各色鱼菜花样繁,有适合高、低、贵、贱不同消费层次的鱼馔,许多鱼馔有典故、有来历。可以说,鱼文化在苏州的饮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同时,苏州地方菜对诸如山珍、海味、禽畜、蔬果等类菜肴的烹调食用方面亦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时新蔬菜,终年迭替不断,烹制技巧精湛。 在苏州这块土地上,之所以形成自具特色的苏帮菜肴,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对孕育和发展苏帮菜肴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前面讲过,苏州作为古吴国都而开城,象天法地,辟水陆城门二八(水门八,陆门八),周47里。其时苏菜已初露头角。《楚辞·招魂》称道“吴羹”。《吕氏春秋》夸奖”鱼之美者洞庭之(鱼专)(一种淡水鱼)”,“菜之美者······具区之菁。”这具区指苏州太湖无疑:那洞庭,一说亦指拥有“洞庭西山”、“洞庭东山”的太湖。秦汉时,苏州为会亟稽郡,领县二十六。三国孙吴发迹于苏州。苏州在唐时“甲郡标天下”(白居易《自到群斋走笔题二十四韵》),列为江南唯一“雄州”(《唐会要》)。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俶纳士归宋,苏州为两浙路诸司、使治所。宋室南渡,苏州作为战略要冲,繁盛逾于往昔。明清时代,苏州长期为江苏省会。二千多年来,苏州官衙林立,名守辈出。因苏州重要,朝廷对守苏者“常慎其选,非台阁之贤,漕宪之序,不以轻授”。而此等风雅之官,又多精于饮食,如唐宝历年间、苏州刺史白居易等人,本身就是美食家。加之苏州除极少数几次兵燹(火)外,常几百年不识兵戈。东晋以后,经济中心浙南移,四方士宦富贾视苏州为乐土,久居不去。于是,“衣冠萃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北宋朱长文《续图经》)。”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晋陆机《吴趋行》)。“崇栋宇”,“并疆兼巷”;“丰庖厨”“珠服玉馔”。及至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