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九章 见忠孝王 (第1/2页)
张哲一听伍建章到了,慌忙有请,这可是赫赫有名的兴隋九老之一,大隋朝的擎天白玉柱,昏君杨广对这些老人不在乎,张哲却不能对他不在乎。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良好公民,起码的尊老爱幼必须得做到。更何况,伍建章功高震主,是大大的忠臣,儿子伍云召与侄儿伍天锡都是一流猛将,于情于理,张哲都不该得罪。 “侄儿杨谅,见过伍叔叔!”张哲携带一众追随者,恭恭敬敬来到忠孝王面前,听他宣旨。 张哲如此客气,倒是让伍建章吃了一惊,道:“汉王何出此言,我们同殿称臣,王爷如何以侄儿自居?” 张哲朗声道:“忠孝王大名,海内有名,杨谅乃大隋皇子,岂有不知忠孝王为大隋所做的功绩,叔父杨素、杨林,皆与伍叔父兄弟相称,杨谅虽竖子,岂敢无礼叔父。” “贤侄客气了!”伍建章这时早已扶起了张哲,心中不停感慨,原来一母同胞,真能生出截然不同的儿子,杨谅厚待自己,与杨广简直是天渊有别。 “不知武叔父来小侄这里,宣的是什么旨意?”张哲若无其事的问道。 伍建章反应过来,立时整理仪容,手捧一卷圣旨,严肃道:“圣上诏书,汉王杨谅,前太子杨勇接旨……” 伍建章稀里哗啦说了一长串,都是文言文,张哲的文化水平与杨勇也差不了多少,愣是一个字没听懂,不过意思他却知道,就是杨广指责了杨勇一大堆罪证,让他亲自押杨勇到大兴城治罪。 这种事,明摆着是个陷阱,到了大兴城,那还出的来吗,张哲肯定不能答应,因此,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汉王快快接旨,怎么,汉王莫非是要抗旨不遵?”伍建章见张哲迟疑,立时就露出了不悦的神色。 张哲慌忙道:“叔父误会了,小侄绝无此心,叔父可能有所不知,前不久,我四哥杨秀同样被陛下召回,但是,却被暗中软禁,小侄深恐被陛下故计重施,因此迟疑。 不过,常言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小侄岂可为了惜命而枉顾王命!” 伍建章听了解释,立时眉开眼笑,道:“贤侄的担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哪里有见怪的道理,只是这贤侄的安危,倒真是不得不虑!” 见伍建章焦急的转着圈思忖对策,张哲又添一把火,道:“我哥俩的安危倒是其次,关键是连累了叔父,连累了整个大隋朝的江山,死后恐怕没有面目见九泉之下列祖列宗。” 说罢,张哲伏地痛哭! 伍建章吃了一惊,慌忙扶起张哲,不解道:“贤侄何出此言,好好一件事,怎么扯到大隋江山,扯到我的身上了?” 张哲道:“叔父请想,我二人若是接旨,少不得到大兴城走一趟,到时候,以皇上对大哥与四哥的手段,岂会不千方百计除掉我们二人。 而我们是叔父带回京城的,以叔父的个性,到时候肯定要与皇上力争,叔父惹恼了他,不是我小瞧叔父,多半也难逃一死! 叔父若是不争,诱骗我二人亡于杨广手中,就是千古jianian佞了,到时叔父英名不保,岂不比死了更糟。 而皇上若做成这件事,必定名传天下,到时昏君之名落实,大隋朝还有希望吗?” 伍建章低头想了一会儿,不悦道:“以你这般说,还是要抗旨了!” 张哲道:“不是抗旨,只是,小侄要找个万全之策,保全我们三人的性命!” 伍建章道:“唐公李渊,钜鹿公柴慎与我一样,都是大隋朝赤胆忠心的元老,两位殿下出事,他们料想不会袖手旁观,合我们三人之力,皇上就算再是昏庸,也不敢同杀我们三人。” 张哲暗暗摇头,这伍建章真是太老实了,被李渊与柴慎的外表迷惑了,这两个老狐狸,换在二十一世纪,谁不知道他们的司马昭之心,李渊不用说,取代了大隋的江山,柴慎同样是帮凶,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有他儿子柴绍的名讳,他还是李家的郡马爷,满朝文武,这两人最信不过。 其他的杨素,宇文述,都不是什么好鸟,兴隋九老,除了靠山王与忠孝王,加上双枪将丁彦平以外,其他人都不足以信任。 心里这样想,张哲也不再多说,附耳到伍建章耳旁,定下了一条计策。 原来,张哲看中了伍建章的一子一侄,伍云召与伍天锡,两员一流猛将,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