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回 玩完了 (第1/2页)
好了好了!曹cao同志,您就先别急着露脸了,我保证以后重点培养您的颜值! 五月,曹cao与皇甫嵩,朱儁三支军队合兵一处,再次击败黄巾军,斩杀起义军数万人。 也该上波才倒霉,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又遇到了冤家皇甫嵩。结果当然还是一样,“嵩大破之” 而在西华(今河南周口西),皇甫嵩将彭脱统率的另一支黄巾军击败。这样一来,汝南、颍川、陈国三个地区的黄巾军全部被皇甫嵩和朱儁镇压。 痛扁波才后,皇甫嵩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样再次转兵攻击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南)的起义军,并在苍亭(今山东阳谷北)斩杀起义军7000多人。 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皇甫嵩数次大破黄巾军,不但重创了黄巾军的有生力量,也暂时解除了京师洛阳的红色预警。为了表示感谢,感谢皇甫嵩还能让自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泡妞和卖官赚钱,汉灵帝封皇甫嵩为都乡侯。 说说另一个战场南阳的情况。 六月,刚在阳翟打败波才,被封为西乡侯的朱儁便受命进攻南阳的起义军,他与荆州刺史徐璆及太守秦颉合兵一处,共八万人。包围了宛城张曼成部下赵弘的起义军。另汉军没有想到的是,从六月份一直攻到八月份,小小的宛城居然仍没有被攻破! 得抓紧时间啊,组织还等着我们杀敌立功的好消息呢!要不然泡妞都没激情。 朱儁于是开始增强攻势,昼夜不停!效果不错,守将赵弘终于被干掉了。 主将死了,但是宛城仍是牢不可摧。 赵弘死后,韩忠接替了他的职务继续与朱儁作战。 汉军虽说战斗力不弱,无奈兵太少了,渐渐的朱儁败下阵来。 “敌人的势力太大,这么干早晚得把兄弟们的性命都赔进去,得想个办法才行……”朱儁心里琢磨着。 三十六计,计计都是精华,计计都是瑰宝!听说老美学习其中的一计整整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前些日子看电视听说的,也可能是我听错了),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三十六乘以六十等于…… 这里为什么要提《三十六计》?因为此战役的主人公朱儁同志就为三十六计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声东击西”和“欲擒故纵”这两计提供了经典样板。 朱儁见强攻不行,反复思索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对策,他另士兵击鼓猛造声势祥攻西南。黄巾军的主要成分以老实巴交的农民居多,他们听说汉军将主力部队转移到了城西南(也不知道听谁说的),便一乌烟都去了西南迎敌,城东北于是成了最薄弱的地区。朱儁见黄巾军已然中计,便留下一小部分兵力与黄巾军交战,自己却率领其余精兵,兵不血刃的由城东北打进宛城。此所谓“声东击西”之计也。 韩忠见大势已去,便派人向汉军递信表示愿意投降。汉军将领都认为可以接受,唯独朱儁不同意。他解释道:“如若接受了他们的投降请求,就会让那些想要叛乱的人心存侥幸,从而助长了他们叛乱的决心。”朱儁接着说道:“敌军投降不成,一定想要冲出小城,然而城池已被我军牢牢围困,不用说人,连只蚊子都飞不出去,所以他们必会与我决一死战。敌人有十多万人,真的逼急了他们,咱们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不如暂且给敌人留条生路,撤掉包围圈,他们必只顾逃命而无心恋战,那时我们再从四面杀来定将其全部歼灭!”此所谓“欲擒故纵”之计也。 精彩!咱们暂且抛开孰是孰非,光看这两个计策就足以保证朱儁在历史书上的一席之地! 事情正如朱儁所料,包围圈刚刚解除,韩忠便率领众人冲出了宛城…… 剧本的结局是“黄巾军被斩杀两万余人,韩忠被杀,南阳起义宣告失败”。 三路起义军已被退去两处。 公元184年六月,东汉王朝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前往冀州镇压力量最为强大,由“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直接统帅的足有20余万的黄巾军。 卢植,字子干。这个人个子很高,说话声音非常洪亮(卢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关键是学问非常好,通晓古今,是当时的大儒(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卢植奉命镇压黄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