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节 洋气扑鼻 (第2/2页)
因此,这次会商的结果,虽然出题范围仍待商榷,几位洋教师也都对这将旷日持久的考试心存惮意,“洋学考试”仍旧定成了九天。 报考的考生从各个地方源源地集中到了京城。因为时间紧迫,又为了赶到京城后多留几天温书时间,同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洋人洋货,广东福建等地东南沿海的考生都破天荒地坐了洋船来赶考。头回坐洋船,晕船难以避免,所以一个个在船上晕眩呕吐,吐到头昏眼花,奄奄一息,到了天津才又活了过来,急急忙忙弃舟登岸。也许这就是天意罢?要考“洋学”,首先就要先受这份飘洋过海“洋罪”。 因为是头回考试,不象八股文的会考,有前人传下的厚厚一本“考经”可循,所以温书也成了问题。大家打听到是同文馆的洋教师在出题,并且此时已经有许多赴考的考生们在那里附学,所以也都挤到同文馆来,课堂里挤得水泄不通,考生们把双耳竖得象兔子,生怕错过了洋教师的某句话,就错过了中状元的机会。曾国藩每天用来发咸菜馒头的银钱,自然也因此翻了几倍。 当然,有的考生是不需要领用馒头和咸菜的,他们也不太热心听课,只是揣着银两,带着仆人各处穿梭打探,现在站到了同文馆的门口,紧盯着那些洋教师们进进出出。头回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近命题考官,只遗憾自己偏偏不会说这么一句洋话,“我给你很多银子,你能把试题泄露给我吗?”唉,这事情又须行得机密,急切间也找不来信得过的翻译。并且,如今洋学大考,能充当翻译的谁不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呢?不要到时被人揭发,“羊rou没吃到,惹得一身臊”,试题买不到,反倒先进了牢房。
好在这些人忍受诱惑无须多久,考官们“闭关”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大清朝的状元考试前,为避免试题外泄,从出题开始直到考试结束的一段时间,出题的考官们都被集中关在考院,不能外出。 几位洋教师虽然不太情愿“闭关”,好在也明白为大清朝出洋学试卷是无上的光荣,将被载入史册,象“教头”用一句古诗形容的那样,“留取丹心照汗青”,只好和几位礼部指定的考试官员,一同被关了进去。 现在的京城里,简直洋气扑鼻,晚上到前门逛街,几家大酒楼前挂着亮晃晃的气灯,街上走着成群结队地出来瞧新鲜的洋学考生,洋行里也挤满了他们未来的“同年”,在逐一地打听各件洋物件的用处和制作方法。 洋行的掌柜当然不会放过机会,频频招徕道,“来看啊,这是明晃晃的洋油灯,你们攻书时正用得着,好好用功,当个状元公;打火机,点灯时只需轻轻一按就出火苗,轻松无比;这是八音盒,盖子一打开就能听到曲子,读书累了,听一听最好…” 这太神奇了!考生们各自摆弄着手中的洋货,爱不释手。 掌柜又说了,“这位后生好眼力啊!这个八音盒,听说连皇上也喜欢听,想想,您和皇上听同一支曲子,到时殿试时如果皇上正好问起这八音盒,那状元公舍你还能有谁呢?” 旁边的考生急忙挤了过来,争着看这八音盒,有的问道:“掌柜,你说的是真是假?难道皇上还到过你这店铺来选八音盒么?” 掌柜答道:“皇上嘛,也许来过,不过来了我也认不出来;恭王府的载徵贝勒就三天两头常来了,我听说,八音盒就是他敬献给皇上的。” 原来如此,立即就有手头阔些的考生掏钱来买八音盒。一个人买不起的,就几个人凑钱来买,以便买回后轮流把玩倾听。整个洋行好象忽然变成了八股文考试的秘笈专卖店,一时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连东交民巷昔日门庭冷落,左宗棠派人来骂街就算是街上行人较多的一次,现在也忽然热闹了起来。 考生们簇拥着到各家使馆门前,远观近玩,瞧洋房,瞧洋人,瞧洋马车;有胆大的,听到洋人讲话,就鹦鹉学舌地模仿起洋人讲起洋文来。有的舌头根本转不过弯来,有的倒是学得惟妙惟肖,只是不知道是什么个意思,口里不停地念叨,一路飞奔回同文馆,请懂洋文的生员翻译解释,却原来是一句,“我的天,外面这么多人!” 假如徐桐此时仍在京城,简直都要没办法呼吸,好在他已经远徙新疆,也许此时正在驿途之中,看落日黄沙。他的旧邸,也早已经易主,被新近要和大清国互派使节的西班牙买下了,准备翻修成西班牙使馆。至于倭仁,他每天寓居家中,作旧诗,念皇上,同时睁着眼睛,要看这“洋学状元”到底能闹出个什么名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