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代慈禧_第六十八节 昭妤之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节 昭妤之死 (第2/2页)

为隔

    增加的新进状元梁鸿和探花吴道

    人四讲,分别主讲洋人器具和洋人生活习俗。

    如此,郭嵩焘才难得有空,将李鸿章近的一道来函重新阅过,并将所托之事尽快完成。

    原来曾国藩和李鸿章所奏“抚捻”,太后当即应。但京城中有关他师徒二人曾经杀降的议论,也同时传到了李鸿章的耳朵里。李鸿章自己当然也记得此事,所以担心到时贴出招降表后,捻匪果真无人响应,到时自己不光没有面子,也难以向朝廷交代。

    因为太平天国败亡之后,有大批长毛从此加入了捻匪,所以捻匪们对自痛恨程度,和对恩师曾国藩,都差不多。因此这件事,就不能去找恩师了。

    既然“抚捻”的计策已经获太后准许,李章便直接上了道折子,说自己当年剿杀长毛之时,为了朝廷大局,杀了苏州降匪,不得不背了个“杀降”地千古骂名。此次虽然为苍生百姓着想,提出招抚之计,只是捻匪中长毛众多,如果自己出面,恐怕对招抚大局不利。因此愿荐贤自代。

    他说,朝廷能带受降的重臣之中,莫若左宗棠当年攻浙江时,长毛伤亡最少,杭州一役,就走脱了十几万人。因此长毛对左宗棠的恶感,比自己要轻得多;左宗棠又熟悉西北各省地理;加上左宗棠如今是东南水师元帅,这样的谈判人的名声地位,也必然能满足捻匪地要求。如果能由左帅出面招降捻匪,应该能事半功倍。

    至于左宗棠手里头的水事务呢,李鸿章在奏折里没有去提。一定要说,当然说不得只好搁上几个月,凡事讲个缓急先后嘛,毕竟如今又没有在和哪国洋人对仗,造船也不是一天两天地事。如果太后问起,实在不行,就自荐一番,自己去福建那偏僻地方替他一阵就是。左骡子给造船厂选址,也真是,干吗要选个马尾?还不如就放在上海,地方富庶,交通又便利,船厂工人出门也有个地方逛逛,就是自己举家赴任,也恰好合适,不就公私两便?当然了,自己一定要记得说明是暂代,等招抚事成,即时让位就是,免得太后多心。

    太后如今批折子度之快,令群臣吃惊。李鸿章第五天就接到批复说,“此议甚佳”,只是“马尾初创,诸事繁忙”,左宗棠必然走不开,无法亲到山西招抚。如果需要,朝廷可以道谕旨,将李鸿章与属下全部划归左宗棠节制,挂左宗棠地帅旗,这样就可以用左宗棠地名义和捻匪进行和谈了。

    这道批复令鸿章几乎当即跳了起来。让他做左宗棠的手下!不要说他左宗棠还只是“东南水师元帅”,就算是他升到天上去,自己也决不愿做这个“曹阿瞒”、这个目空一切、狂妄自大之人地手下。从前自己在恩师营帐里,又不是没有领教过他的臭脾气,犯不着到现在已经出头,反而还要去听他罗驱谴!要是让那位“阿瞒”知道太后地这个提议,他只怕要得意到笑出声来呢。

    想到这里,李鸿章大为恼,后悔自己一时心血来潮,要去找左宗棠来取代自己。如今事不成,落在太后眼里,反倒以为自己是个刁滑之,剿捻说难剿,抚捻又说要换人。看来这些捻匪,太后就是要着落在自己头上,躲无可躲,避无可避;那就只有硬着头皮去谈了。从前好汉如宋江,还不是照样被北宋朝廷招抚?何况区区一介张宗禹?

    说起来,这张宗禹还和自己一样,也是安徽人,家里是大地主。本来富厚之家,之人,大多奴颜婢膝,甘心屈服;而宗禹却似乎生来就长了反骨,闭户而不屑应试,不愿为满人效力。别人劝他进取,他就回答说:“要等文章好到能被取中,才去考试。”暗中却联络贫苦百姓,展实力。

    好好的地主少不做,要和朝廷作对,这人当真是自讨苦吃。人生在世,何必那么认真?只要谁手里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官位、钱财,奋力去取就是了,何必么满人汉人?

    李鸿章想了一想,放下折子,当即又修书一封,给郭嵩焘,将事和他说了,让他帮忙问问在京的总税务司赫德,问戈凳还有没有在捻匪内的线人。如果有的话,能否借用?另外对招抚之事,赫德等人,又有没有什么好的提议?

    当年李鸿章和戈登因为杀降闹僵之事,就是赫德在其间斡旋,才算平息。并且那次受降,也是戈登接的线,长毛信不过曾李二人,所以去找到洋人,以为有洋人担保穿线,才能保命,到底还是没有保住。

    因此此时郭嵩焘所读的,就是李鸿章的这封来函。既然“上天有好生”,不杀人当然比杀人更好,招抚若成,自然是大功一件,到时鸿章老弟,也就不用为前程愁了。总税务司赫德正在北京,更难得地是正好还有和丁韪良约好的三人茶会,就在第二天下午,约好在赫德的家里。明天就趁这个机会,同时问问两人的意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