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九节 深谋远虑 (第1/2页)
第九十九节深谋远虑 廷对过后,恭亲王辞去朝中一切事务的消息。和谕旨对这件事的“让贤”解释,令满朝官员相顾失色。之后这条解释,又的确由军机诸人或清楚或含糊地证实过了,更是让茶坊酒肆中的人们或窃窃私语,或争论不停。那些等侯在各地闹市通衢的候补官员们,急的甚至已经去沽来酒,大肆庆祝自己的时来运转;虽然更多人则仍只在观望。 也有人猜测,恭亲王去辞的原因,并非果真为了“让贤”,而是另有原因。并非人人都和军机处几人那样,有机会知道事的起因,乃是一道要求皇帝尽快亲政的奏折。因此街谈巷议之中,竟然传说出前次太后驾临王府,恭亲王接驾之时,出了大纰漏。传说有板有眼,有的说洋房盖了两层,到二楼的楼梯太窄,以致太后差点碰了壁;也有说洋人送的家具,绿色太多,犯了西宫太后不曾做过正宫的忌讳。总之,差使办砸了。惹得太后发怒! 恭亲王离去后,军机暂由文祥领班。所缺的一人,也立即补了在天津事件中和谈有功的郭嵩焘。武则天明白,就好比一个人突然缺了颗牙齿,能让人快速适应这个变化的好方法就是立即补上一颗;军机处所缺的这颗牙齿如果不立即修补,满朝官员都会盯着这个空洞议论猜想个没完没了。本来富贵人家,若有人掉了牙齿,那必定要镶补一颗金牙,来冲淡掉牙的不幸色彩。若为了朝廷的荣耀好看,亲王出缺后,替补进军机的这个人,份之尊贵即使无法和亲王比肩,平素之声望却也至少不该比恭亲王逊色。而郭嵩焘虽然曾在文宗的南书房行走,因为行事独特,又是洋务一派,为官以来,向来毁誉参半,声誉到底不如恭亲王;若说从前恭亲王原本就份尊贵,好比是颗金光闪闪的天生金牙,如今将郭嵩焘往军机处的嘴里一塞,虽只不过算是颗瓷牙罢了,那也比留着个空洞要好得多。 其实若要补颗金牙,那也容易,曾国藩不就是么?不过武则天自有斟酌衡量。象曾国藩这样道德文章完美无缺的拔尖人物,为官多年,虽然表面已经磨练得圆滑无比,骨子里却有自成的路。给他个清闲的大学士头衔,才最合适不过;若让他来入主军机,那时无论他在朝堂上的缜密反论,或是一通一通的如磐石般死硬的奏折,总会碰到有些时刻,会让她自己如同咬到沙砾般不痛快。而到那种时候,曾国藩并不会象恭亲王,因有天生的特殊地位而必须保持自尊而负气,也不会因为年轻而难免急躁,对付起来,就会麻烦得多。 此时她已经不是在太宗中的年轻才人,只知道等待着皇帝的宠幸;她也已经不是随同皇帝李治前往长孙无忌家中的武昭仪,只希冀得到皇帝舅父的欣赏而顺利登上皇后宝座。她已经深深地懂得:就比如宫之中华美的帐幔,不管多美也只是宫必须的点缀;朝廷中那些道德文章的出色人物,也是如此,只需放在显眼的位置就够了。若是任用来做实际执行使命的大臣,只会是些麻烦;她从今所要物色的人物,只要听话和能干,这样将来就不用为需要剪除异己而大伤脑筋了。 如此,军机处照旧五人,郭嵩焘比起恭亲王虽不如。却同样务实,而且对和洋人打交道感兴趣。因此这个任命甚至颇让恭亲王欣慰。廷对每天进行,朝廷照常运转,若说因为恭亲王的退隐,郭嵩焘的新进,朝政有任何鼎力不支的迹象,那是绝对没有的事。也许这是因为比起从前,西宫太后每天批折更勤,任用官员更多。 慈安太后因为恭亲王退位而悬起的一颗心,因此才稍微放了下来。恭亲王引退之后,她才知道曾经有过督促皇帝亲政的折子,自己竟然完全不知。亲王退位,如此大事,西宫甚至没有和自己事前商量,心中虽大为不快,却不知如何去说。因为一直以来,两宫之间的做法就是,批完的折子才拿到东宫盖印,而那个折子恰巧“留中不发”;既然是“留中不发”的折子,当然也就不会去施行,对于总之不会发生的事,自己又何必特意去了解,而且要冒着和西宫太后冲突的危险? 她也觉得,恭亲王在催促皇帝亲政的事上,的确有欠妥当。虽然她自己曾催促过大婚,然而大婚和亲政又有不同。除了西宫所说,担心皇帝“散了心思”,慈安太后并不认为皇帝此时就大婚,有什么大的坏处;何况皇帝如此“散了心思”。说不定也就能散出一两位皇孙,到时社稷有后,岂不是大好事?然而说到亲政,年轻的皇帝颇有些先帝的遗风,贪玩好乐,无心功课,这她知道。皇帝读不好奏折,这她也知道,因为每过几个月,她自己也都要亲自试他一试。西宫太后是皇帝的生母,时常为此引以为恨,恨自己没有生出个更聪明能干的儿子,并且因此在为皇帝挑选师傅的事上更加煞费苦心,这她也知道。如此形,皇帝问政当然不得不推后些,恭亲王又何必急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