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五三 新婚燕尔 (第2/4页)
峰揉捏着。 “你是不是想这样?”他说得这样轻佻,好像不像平那个她所熟悉的瑾玉。 她打开他的手,他却按住她的手,将她抱了起来,抱到上。 她听到他踢去了鞋子的声音。 鞋子坠落在地,在沉静的夜里发出响声,格外刺耳。 他爬到她上,抚摸着她的部,亲吻着她的脸,她的脖子,她一动不动躺着,不知他要做什么。 他坐了起来,喘了口气,笑道:“差点把控不住了。” 又下了,躺在那张草席上,说:“别闹了,木香。好好休息吧,有什么事,明再说吧。” 又安静了下来。 木香躺在上,擦干泪水,让自己不再想,睡着了。 醒来时,阳光照进内,隐隐听到柳青的声音:“少郎,要不要叫醒少夫人?” 周汤说:“不必了,让少夫人多睡一会儿。” 木香坐起来,只见周汤坐在案前,在吃一些糖果。 阳光很明艳,透过棱窗照进屋内,在地上投着碎影。 屋内的红色纱帐还是没有收走,门上、窗上的大红喜字还是整整齐齐地贴着。 是的,她成亲了。 她真的成亲了,和自己心的人,这并不是梦。 “你醒了?”周汤看到她坐起来,叫柳青过来扶侍木香起。 “其实你可以再睡一会儿的。”他一拢冰蓝绸衣,墨色缎袍外披,玄纹云袖,席地而坐。头上的羊脂玉发簪与绣口的竹叶纹滚边交相辉映,气定神闲又高贵富华。 柳青柳红上前叫了声:“少夫人。” 这一句少夫人叫得她很幸福。 她梳洗完毕,正要去膳房吃东西。周汤递给她一袋子红包,说:“等下拿去分给婢女,好让大家拥戴这位新来的少夫人。” 木香接过,藏好,便走了。 遇到奴婢,都改口叫了“少夫人”。木香给她们一人一个红包。 奴婢们大喜,议论道:“这新进门的少夫人人可真好,真大方。” 木香知道,这是周汤帮她在树立威信。 吃完了饭,回房,周汤在看一捧竹简,边看边说:“好了,换上一件衣服,我带你去拜访亲戚。” “拜访亲戚?”木香一怔,“为何要拜访亲戚?” 周汤笑道,目光从竹简上抬了起来,“当然是要让大家都知道,我新娶了一位美丽可的少夫人了。” 木香知道,昨天来参加他们的婚礼的人,并不多。 木香穿上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袍,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披金丝薄烟翠绿纱。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步摇,脖子上还挂了枚翡翠玉。 既然是去拜访亲戚,可不能打扮得太简朴,让周汤失了面子。 周汤对她这一打扮很是满意,便抓了她的手,说:“好,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先去我叔父府上。到那边,正好赶得上用午膳了。” 对于周汤忽然娶妻的事,想必那些亲戚们都是很感意外的。 就连城中的百姓,也不免要议论一番。 在车上,木香就听到路两边的行人纷纷议论:“听说,周府上出了件大事了。周太守的儿媳妇这可是突然便进了周府,一个奴婢出的女人,忽然就摇一变,成了士族人家的少夫人。这真是太稀奇了” “是呀。我活了这么长,听都没听说过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事呢” “你可别小看这个叫木香的少夫人,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哪。~她厨艺了得,会做生意,还是瑾添香酒楼的大老板呢” “是呀,若是一般的女人,这样的出,哪就会有这等福气呢?” “就算她再有本事,她也是奴婢出,子不干不净的,我看这周家二少郎是趁着周太守夫人都不在府上,才来了先斩后奏的。等太守回来,还有好戏看呢” …… 木香听到这些议论,心里不悦。尤其是听到什么“子不干不净”这话,更是气愤不已。抬头看看周汤,却发现周汤的脸沉极了。 他分明是在强压怒火,眉毛僵硬地锁着。 木香想到他为了娶她,要承受这么多的压力,便觉得自己应该更多的理解和体谅他。 这样,昨夜他不与她同的事,便成为可以原谅的事了。 既然已成了他的妻,就应该凡事包容。这是她的原则。 为了让他转移开注意力,不再听那些闲言闲语,影响了他的心,她让车子停下来,掀开窗帘,就近摘了片梧桐叶子。 车又往前开了。 周汤问:“你摘梧桐叶作什么?” 木香笑而不答,手腕却在迅速转动,不一会儿,便用这梧桐叶作成了一只树叶飞机。 她轻轻一投,树叶飞机飞到了周汤的上。 周汤接过,问:“这是大鸟?什么鸟呢?” 木香笑道:“这只鸟的名字叫飞机。” “飞鸡?鸡也能飞?”周汤不解。 木香说:“折出来的鸡就能飞。” 周汤把玩着这树叶飞机,很好奇这飞机是怎么做的,木香便教他。教着教着,他们便有说有笑的了。 “木香,你真好。总会给我无穷乐趣。”他将她搂在怀里。 “你是我夫君嘛。”她说。 “嗯,夫人。”他吻了吻她,眼神里是赞赏和。 到了叔父那里,叔父叔母迎了出来,看到木香。 周汤介绍道:“这位就是我新娶的夫人,叔父叔母可以唤她木香。” 叔父母看了木香一眼,尴尬地笑笑:“侄媳妇好。” 木香也作了揖,说:“叔父母好。” 进了屋,倒上茶,叔母问周汤:“汤儿,为何成亲这样大事,不见你父母亲来通知我?却只收到你的一封急信?” 周汤答:“双亲有要事,前去京城了。这成亲之事便托给孩儿去办了。临行匆匆,只能办个朴素的,以后等双亲回来,再办个隆重的。” 叔父问:“莫非这成亲也可办两次不成?” 周汤说:“非也。一次便作数了。只是若要办两次,也无不可。” 叔父问:“可是,为何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