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四章 吓降台州 (第1/2页)
温州的七大家族将所属的民团分出两千人,加入了方孝玉的大明“第二军团”右路军,这也算是卸下了一大块心病,这样他们便不用耗费大批的银子来养活这些民团了。 其实这些民团团丁,大都世世代代跟随各个家族,无不咱亲带故。不过“薛、王、赵”三家实在负担不起养活三千人的费用,不然也不会白白的送给方孝玉,去为大明打江山了。 拿下温州,东方台州的大门便打开了,方孝玉整军后,立即出发,目标是浙江西部沿海的第二个大城——台州。 台州知府韩玉术,河南安阳人,自从顺治年间考中榜眼后,官封翰林院编修,可谓是少年得志。但后来因为在翰林院与上官不合,便被左迁外放到一个小县做了知县,直到康熙初年才被提升为浙江省布政司理问,今年得巡抚赵廷臣的提拔,升为台州知府。 做了十多年的大清“官”,韩玉术的性子早就磨平了,再也不像早年在翰林院时候棱角分明,锐气逼人了,反而觉得能糊涂的时候糊涂,能明白的时候也糊涂,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对于巡抚大人赵廷臣能够提拔自己,韩玉术更是感激不已,在前年上任之初,甚至专程拜访,求赵廷臣收了自己做学生,其实他俩年纪差不多。 这两天韩玉术是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听闻街头巷尾传言一股大明的军队正由西向东而来,已经攻陷了温州,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台州。本来韩玉术是将信将疑的,但见到从温州逃出来的温州知府后,听说就连巡抚大人他也被俘了,才觉得事态的紧急于斯。 可是如今浙江“群龙无首”,他一个台州知府又能向谁求援?闽浙总督洪承畴倒是正管上司,可远在福建,“远水不能解近渴”。向两江总督郎廷佐求救吧?可又有些为难,如此的话,闽浙总督洪承畴会怎么想? 就在韩玉术犹豫的时候,有人来报,攻占温州的那股明军果然向台州而来,已经距台州不过二十里了。 就在韩玉术合计守与不守的时候,温州知府马上提出告辞,并出言劝他也快逃跑。 按照“大清律”,凡是临战脱逃弃守城池的地方官,罪该当斩。韩玉术当然也想跑,不过他可没温州知府那胆量,但人家的理由也充分,说是巡抚大人都被捉了,咱们这些州府主官没有主心骨,还死守城池干嘛? 但有一点,让韩玉术难以放弃,他的“大恩人”赵廷臣此时正被扣押在明军的手中,他可以放弃台州,但是对自己的“恩人”不管不顾,却有失为人之道,这让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想到这里,韩玉术打定主意不走了,就坐守台州,并且派人骑快马去江宁求救,同时派人坐小船从海路直奔福州和漳州,向靖南王和洪承畴报信,请求速派援兵。 台州是浙南重镇,城池之宽广是温州的两倍还多,兵力更是驻有五千余绿营兵,不过这些远不足以守城。韩玉术下令,台州城内凡是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全部上城协助防守,并将来犯的敌人说成是倭寇,以此来蛊惑百姓,让他们死战到底。 自从戚继光将军驱逐了闽浙倭寇以后,已经五十余年不见倭寇sao扰了,今天又来烧杀抢掠,让台州百姓无不义愤填膺,纷纷寻了简陋的武器上城,准备和倭寇大干一场。 可是当城上的百姓看到慢慢逼近的“倭寇”,身上的装束,还有手持的武器,根本就不是倭寇,而是像以前的大明的军队。 “难道是大明的军队打回来啦?”守城的百姓交头接耳地相互问道。 韩玉术知道要露馅,但依然决定欺瞒下去,大声嚷道:“他们是郑经的军队,勾结了倭寇海盗,要攻破咱们的台州城,男的杀掉,女的抢走,房屋烧光,乡亲父老一定要守住台州啊!” 听到知府大人的话,百姓们这才安静下来,虽然心中坎坎,但台州人对倭寇海盗却从来都是不怕的,都握紧了手中的菜刀、棍子之类的武器,严阵以待。 本来韩玉术以为明军会马上攻城,但是对方到达台州城后,先是安下大营,而后才出动了一千来人,并抬着一顶软轿向台州城而来。 那队明军走到距离台州城一箭之外的地方停下,其中为首的是一员小将,年纪不大,不过二十几岁的模样,身穿黄铜虎头铠甲,头戴黄铜红缨盔,骑着一匹枣红马,英武不凡。 就在城上的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的时候,那个小将军催动战马向前走了几步,大声喊道:“本将军乃是大明第二军团政委,今日奉旨征讨江浙,途径台州,还请台州的打开城门,复归大明,免伤和气!” 方孝玉并没有说出自己的姓名,是担心被清廷知道,对远在广州的父母亲不利。不过他在半个月前就派人去给父亲送信,让他们去江西或者暂时隐藏起来。 这时城上的韩玉术答话了,他趴在城垛后,大声喊道:“乱臣贼子而已,休要猖狂!” 方孝玉抬头看见城上头戴五品官帽的满清官员,便知道此人肯定就是台州韩玉术了,听到他的辱骂,心道此人倒是比温州知府硬气的多,竟然没有逃走,看样子是不是要死守台州呢? “请问你可是台州知府韩大人?”方孝玉问道。 “正是本官!”韩玉术答道。 方孝玉点点头,而后转头说道:“请赵大人出来透透气——” 这时候,有侍卫撩起轿帘,赵廷臣走了出来,不过他披着头发,脑袋上的满清官帽早就不知去向了。 城上的韩玉术看见一个身穿满清官服的人走出软轿,赶紧仔细观看,发现果真是巡抚赵廷臣。于是大声喊道:“可是赵大人?” 赵廷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