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 (第1/7页)
1 乡丁说,我要给大家讲的,还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无疑已成为有毕业后十几年经历的人任谁都不会去辩驳的事实。 关于变化,前面的故事中已多次提及。不过,我今天所要讲的并非那些单纯的变化,而是由于这些单纯的变化或者说经历而引起的人自身的变化。 忙于生活的人不会总两眼紧盯着这些变化,关于这些变化的清醒意识往往来自于长期无意识思考的顿悟。 某一日,一个极普通的春天的早晨,不到五点我就醒了觉。既醒了就绝不强迫自己,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匆匆穿衣起床,四周依然黑暗,死一样寂静。 我突觉百无聊赖起来,百无聊赖之后往往是深深地失望泄气茫然。我下意识地关了房间的门,顺势躺倒沙发上,随意开了电视。 电视或许由于孩子鼓捣的缘故,声音出奇地大,我慌忙把声音调低,心跳竟是急速地加快。 开着电视,注意力却不在电视上。这是我的一个秘密,倘若被老婆知道,必又是一番不停地唠叨。 电视还没有多少台,画面除了一些似说非说似跳非跳似唱非唱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明星演唱会之外,就是大篇的保健广告。 这是怎么了,难道中国人都得了病?我显然急欲搜一节目来看,愿望却难以满足,迫于无奈只好暗暗责备着把电视停于一尚未来台的频道。 电视在闪着亮光,我的思绪欲随意地延伸却仿佛受了阻滞一片空白泛不起任何意识。 这种现象已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了,我毫不奇怪。 只是一个短暂的片刻,莫名其妙地,我想到了死和心肌梗死脑出血肝癌车祸等诸如此类的死因。 死后……我竭力地去想象自己死后可能发生的一切后果,却什么也想不起,唯有一点儿异常清醒地活跃着,那就是我死后肯定会有亲人们悲痛,尽管或许这种悲痛只是短暂的或者不会持久的。 想着,情绪烦躁起来,去******,反正自己不可能知道这些预测的结果。 随着这个念头的泛起,仿佛要看淡点儿什么。——想想人生几十年,也快,快要死了,临死之前会想些什么呢? 情绪开始蔓延,不过,我没有任其蔓延,现在显然还不到彻底绝望的时候,只不过该努力地看淡。 说是看淡了,其实要真正把事情看淡谈何容易,尤其是对于四十岁的男人。 我们且不管人们常说的“四十岁的男人一枝花”到底是何是何用意,四十岁的男人本应是干事的黄金期,我却在前面讲述中曾提及的拜访过那位欣赏过我的领导之后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或许这便是中国人所谓的渴望伯乐而伯乐不常有的“伯乐”思维方式。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我感觉自己无异在挣扎——一方面在极力地否定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另一方面却又被这些东西所诱惑着。 所谓的表面上的东西,我也无法准确地说清,大概就是诸如家中车水马龙评先进受表扬与领导关系紧密或者经常有酒桌在酒桌上意气风发之类的东西。 尽管我知道这些东西多是虚无缥缈有时候甚至是有害的,自己应该有更高尚的追求,或许因为已丧失了拥有这些东西的条件,这些曾经顶讨厌过的东西居然变得如此美好,诱惑让我无法抵御。 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一旦失去了,就不易再找回,空留不懂得珍惜的感叹。 生活的真实是,除非彻底地绝望,人总会给自己找一些说服自己的理由。 譬如人切不可过于张扬,过于张扬就容易触犯党纪国法,倘若那样丢失了现在的工作,实在得不偿失。 有了理由,我就竭力地去想象那些场面人的“得不偿失”来安慰自己,人家当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得不偿失”,而且脸上总是在笑,永远那么灿烂张狂又体面。 那些虚无的荣誉是没有价值的。我这样想着,又想到了自己的那些荣誉——显然没有给我带来好运,而且也没能阻挡那些不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一个个窜到了我的前面,或许我得到的仅是荣誉,而别人更看重的是图谋长远的实惠,至少人家现在有事可做。 我无法自圆其说,只能另找别人或许有更深背景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而绝少会从自身上去找问题,而且想象的闸门一旦打开,只要具备一些现实基础,常常有无限延伸的可能:背景固然是重要的,倘若背景出了问题,其结局甚至会连我也比不上。 这样的想法无疑已经走了极端,却仍在继续蔓延:若是根基不牢,背景遇上问题,必要拿你来垫背,首先牺牲的就是你。 人无疑是要靠人保的,就象婴儿需要搀扶,但扶你的人不会白扶你,必要的时候当然要靠你来扶他,而且他扶你的时候往往只需轻轻一带,而你扶他的代价常常会让自己粉身碎骨。 我常听到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当然都是由象我这样的人讲的,难免要透着悲观,因为现实确少有这样的故事。 但少不等于没有,这样的故事连可能都不能有的,因为只要一次,就足以毁了人一生。我显然在劝着自己,却还是开始从网上搜索下载类似的东西,并就着这些东西慢慢地去想,虽难免仍要糊涂,事情倒真的看淡了不少。 当然,这里面也有现实所迫的原因。这算是我的变化之一吧。 另一个变化便是或许大家都有的那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刚毕业时的锐气渐渐地难得一见了,遇事竟总要左思右想只怕有什么闪失而迟迟拿不定主意。我原就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所以总以为性格使然。 严格地说,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儿,应该从我莫名其妙地想到死那一刻算起,因为只有从那一刻之后我才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 只要人能够真正地认真审视自己,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然而,人最难的往往就是不容情面地审视自己。 我发现了自己的变化,尽管我的表述或许还不够准确,而且一时也说不清自己何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否正常。 是否正常要靠实践来检验,现在不说或许人不可避免地都要经过一个勇敢——软弱——勇敢的过程,只说这样的变化给我的影响。 意识到这样的变化时,恰值局领导班子做了调整。中国人都有青天情结,尤其象我们这种具有青天崇拜的县,无论官民,无一不在传颂渴望着青天,而且逢有领导班子调整,人的渴望就会更加强烈起来,乡镇如此,县直机关也如此:落魄的有谁不想因为主要领导的更换而让自己的境遇有较大改善呢? 传言伴着假想与猜测在隐隐的渴望中沸沸扬扬地传了许久,局领导班子调整总算有了结局——原来的班子成员除了我之外,完全与猜测相符:该退的退,该提的提厌倦了的寻门路去了外单位。 我原以为自己总算有了机会,我不象有的人凡事追求油水,前面的讲述已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