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东宫之争 第二百八十五章 弹劾 (第1/3页)
第二百八十五章弹劾 臣跪拜三呼陛下万岁当然不可能让这位年过中旬精陛下真的千秋万岁与世长存,不过随着这可穿云霄的三声万岁之声落罢,便极为清晰的让人察觉得到,这太极殿中原本有些虚浮的氛围很快便庄重肃穆了起来,似乎这三声未必发自真心的跪拜之呼声真的有着极大的效用。 与上一次殿试时参加早朝并不相同的是,此时站在群臣最尾垂首谨立的张宏再没有兴趣去好奇的打量这殿中百官,也没有心思去体验前世影视电影中才可看到的早朝究竟是何等的肃穆扣人心弦,他只是保持着一向的从容谨慎,默默垂头而立,微微闭着眼睛的他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 站在他身旁的乃是几名官阶不高的官员,大唐早朝制度早已完善,由殿前到殿尾每一位官员也都有着其论定的位置,这个位置当然不会是固定着的,因为伴随着官员的每次升迁,这位置也是随之而变的。所以也是因为这项制度,便决定了本无上朝资格的张宏在今日皇帝陛下特许之下只能站在那殿尾。 … … 三呼之后便是皇帝陛下身旁的那位李公公出身宣早朝起,然后依着千百年来的古厉代天询问众臣,有事早奏,无事……自然在没有皇帝陛下的允许下提前早退。 与往常的早朝并没有太大区别,张宏这一位早朝的不速之客也并没有影响到早朝的波澜不惊,依旧是中书令陆象先首先站身出来,他将中书省昨夜所整理出的那些小事一一回禀,不出意外的依旧由皇帝陛下裁决由他来处理便可。事实上皇帝陛下自从即位以来倒真的甚少挑灯夜理朝政并是说这位两度为皇的皇帝陛下便是那等厌政的昏聩之君,仅仅是因为有着陆象先这位深具大才且对皇帝陛下忠心耿耿的中书令大人,皇帝陛下确实可以省不少心。 当然一些要事帝陛下必然是会亲自处理的。 便就好比如现下,在陆象奏罢了那些对于早朝来说或许仅仅是小事,但放到地方上绝对会引起强烈地震的事情之后,他犹豫了下,便再次向着高座之上的皇帝陛下恭身奏道:“微臣还有一事要启奏陛下。昨夜长安道上有一处酒楼莫名走水亡者达十余众,微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应……” 长安道上一处酒楼走水处理天下朝事的早朝之上应当算不上一件紧要的大事,即便死伤十余人,可陆象先却依旧是慎而再慎的将这事在早朝上提了出来,那便只能说明这件事情肯定还有着一些高深的内幕被这位中书令大人所掌握了去。 当然。即便是没有什么高深地内幕陆先也依旧是有足够地理由在早朝之上提出这等小事。因为那酒楼乃是处于长安道。而长安道又有皇宫并不是十分地远所以若是将那酒楼地走水定义为人为故意地话。那便只能说明……犯案者确实是胆大包天。 “这等事情便交给长安府尹崔日用处理吧。爱卿大不必如此紧张。”皇帝陛下未等陆象先说罢。便很不放在心上地摆了摆手。他当然不会认为这长安道酒楼走水一事会是如何地严重。 “是。微起初也是认为理应如此。”陆象先再次恭身。面上神色坦然依旧。这位皇帝陛下钦点地中书令大人确实有着一翻独特地人格魅力抬头。不露痕迹地看了眼站在平王殿下身后地长安府尹崔日用。随后又道:“但后来经微臣深入了解。却始查到原来这酒楼。乃是皇商李家之产业昨夜留宿酒楼之客中乃有洛阳府少卿王都嗣大人……” 东都洛阳城地少大人。皇商李家地酒楼。 这么两个看似毫无牵连地因素凑在一起这件事情便绝对不会再简单下去。因为不管怎样。这酒楼地走水似乎都不可能是一件自然或是无意而造成地灾害……不然陆象先也绝对不会如此慎重地提出来。 既然不是自然灾害那便只能是人为地而若是人为地。那这件事情便异常复杂了起来种复杂兴许朝堂上有一部分官员并不能理解。但知道洛阳城那处异动以及京城最近不寻常之事地官员却肯定能够从中察觉到许多问题。 恰好,张宏就是这类官员中的一位。 此刻的张宏再也不能保持沉默的垂首之态,他第一时间抬起头便望向了那位中书令大人,尽管他并不知陆象先在此时提出此事究竟是打着怎样的主意,但他却也知道,洛阳府的少卿大人死在了皇商李家的酒楼之中,势必会是某个人在背后cao纵的结果。 原因不复杂,因为洛阳城最近的那些异动,以及那皇商李家……就张宏所掌握的资料来说,无论是洛阳城那处又或是皇商李家那处,这两者最大的关联便都是同与那条老狗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 只是,那位王都嗣大人来到京城究竟是想要做些什么?真的如张宏所猜测的这般是与皇商李家的某些人接头?而悍然于长安道上纵火的那个人又究竟想要做些什么?他如此疯狂且决绝的举动,除了将那老狗逼的发怒又还能有什么作用? 破坏某些计划? 张宏沉思着,下意识的便将眼睛放到了平王李隆基身上,却发现对方在这个时候也是愕然而望向了他,四目一视,皆是轻轻摇头,显然这件事情并非他二人所为。 那到底还能是谁?又有谁对那老狗存在着仇视的敌意? … … 皇帝陛下沉默一时,那张微有皱纹的脸庞并没有陷入到这一事的纠结之中,他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惊讶,只是很淡然的点了点头后,便转首望向了长安府尹崔日用:“崔爱卿可知此事?” 崔日用似乎一直是在等着皇帝陛下的询问,他没有犹豫,低头走了出来后,便轻声道:“回陛下,微臣昨夜便得知了此事,且当时便派人立刻追查此事,想来几日内便会有些端倪出现。” 几日内倪出现。这是两个非常模糊意思的言语,前一句是暗示在追查但什么时候追查得到却不是他能保证的了,而后一句的端倪出现则是在说:追查到什么,微臣也根本不能保证。 这便是做官的学问了,其实成千上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