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士林蛀虫》,正式上传 (第1/2页)
背景-----从君剑到士林 自帝国中兴以来,百业待兴,不觉有大治之象,民思安定,都在默默的恢复着战争的创伤。 虽然莫名失踪了这么大的一批人口,可在官府习惯性沉默后,各种胡乱猜测的言辞很快就消失了,毕竟,少了都是百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拍手称快都来不及,哪里会去想到那些人的命运。 真要是有什么剩余的精力,时间啊,去多考虑考虑明天吃什么不是更好。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每朝每代的惯性让所有人都深信不移,也是他们最美好的期待。 本朝先前的两代皇帝励精图治,国兴民和,在历史当中记下了绚丽的一笔,可是在街头巷尾闲谈的野史中,第一代皇帝幼年登基,一直是长公主摄政,种种利民措施更是由她手中下发,民间更是讴歌赞誉。 也正是长公主殿下拥有的巨大声望,所以在她神秘暴病而去之后,市井中不乏胡乱猜测者,认为是皇帝亲政后屏除异己的手段,而这些谣言,在确认无论是幼时登基的皇帝还是后来的太子都是由长公主一手教导带大的,而且她的政策无不继续推行下去,她崩后皇帝极度哀伤,几乎哭倒在龙座上,谣言遂不攻自破。 帝国的富强让所有的人都沾沾自喜,大肆夸赞这是自从贞观之治以来最为富强的盛世。 可有盛必定有衰,似乎也是每朝的定例,由先前两皇之后,各种矛盾逐沉积,渐有衰落之兆。 对内商贾盛行,对外面却没什么大的作为,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许就象是那些西方人传言的****,对东方的事情是避犹不及,那里敢冒这么大的危险来通商。 老百姓没这么多的心思,不像那些商人们忧心忡忡,反而又有了津津乐道的谈资,怕就怕呗,反而增加了不少的虚荣心,****啊,听说连那些洋鬼子的祖坟都刨了…… 从此西洋的舰队几百年不敢越过东方海峡,几乎将这里传说成了魔鬼的禁地,人人谈黄色变。 说起这皇室啊,还有许多的有趣事儿呢,比如说祭天,一贯的泰山没理由的否决了,反而历年由銮驾至西方不知名的山峰叩拜,其中的理由却没什么人能说的清楚,只能作为皇家的另一道秘史。 越传越讹,再加上那几座山峰常有异常之象出现,以为是神灵降世,敬畏者多,敢近者少。 还有那些无缘于皇位或者王位的几大嫡系亲王皇子和庶子们,纷纷消失在众人的目光中……而在帝国的大地上,又接连多了几批姓宫的族人。 刚开始民众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这新建一大姓的子孙并不个个都像他们祖先那样刚毅,总有几个不肖的将族中的这一大秘密给流传了出去,又闹起了民间了另一波震撼,但却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反而将皇族搬下了神坛,在百姓的心中多了几分的亲切。 普通的宫姓族人是平民,不得掌权,不得领军,处处是富豪之家,大部却是由经商习得,在百姓看来除了日子过的好上几倍之外,也没有什么不同。 这也是那位长公主殿下定下的不可改变的祖制,一方面消去了兄弟内讧的危险,也免去了供养这么一大批皇族子孙给国库带来的巨大压力。 对他们经商宗人府还有着专门的规定,在他们离家之前,自己学习不说,还专门给聘请了所有的精英帐房师爷,这一系都是由皇室专门管辖,一方面让这些人出去之后有个比较高的起点,还有着另一大家心知肚的因由,总是看着那些皇族们是否规矩。 有着皇家的照应,自然是一往而无不利,经过几代人的积累,这些新分散的商家几乎控制了帝国内部的一半,生活比之皇宫内部也没是差别,王子们也都乐得过这样的生活,反弹之力几乎是不存在的。 没多少能发现当年长公主订下这规矩的隐秘心思,观历代朝廷更迭,举之田垄者是少之又少,大部分还都是门阀世家们的权力游戏,现在好啊,财力都在我们南宫一姓的手中,虽然订下了种种枷锁让自己的族人不得作乱,可是山无长势,水无长型,万一从中出了个不世天才,要是他有能力冲破这层层难关还能成事的话,必然也会带来又一世的中兴,何乐而不为。 兴许条件太过苛刻,几十代皇帝而下,朝廷政局依然波澜不兴。 朝廷是那样的朝廷,百姓还是那样的百姓。 可三百多年传承下来,新生王朝的锐气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渐渐似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