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各人心思 (第2/2页)
一腔爱民之心仍没有改变外,自己完成了多少自己的理想呢? 微乎其微! 洪仁玕知道自己做得很不足,在洪秀全和整个天国利益集团面前,他根本就施展不开来,《资政新篇》虽然名义上取代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地位的,但是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没有有效的实施起来。 这个制度,不过是有一个空壳而已,甚至连空壳都是不完整的,整个天国的百姓依旧处在水深火热中,民心丧失严重,不然岂会被清妖蚕食至现在几乎亡国的地步。 想到自己几乎失去理念,而对方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而不惜每日自割一刀以提醒自己,这样的决心和毅力,是他万万不及的。 洪仁玕眼中变得璀璨,他看着洪天心中有股期待,这位侄儿,新天王陛下,并不是平凡之辈,自己的理想或许能籍由他达成也未可知。 …… 看着已经重新振作的洪天、李秀成和洪仁玕三人,王诩神色依旧平静,但是心中着实松了一口大气。 全民皆兵之策的结果让王诩都吃了一惊,不是王诩吹嘘,可以说此次天京决战的胜利,最大的功劳就是这个计策了,如果不是此计拖住了大量的湘军主力,洪天甚至连突围出天京城外都困难,更不可能有机会策反韦志俊部队,并对湘军发动反攻,最终取得此战的胜利。 当然,这场战争是胜利偶然性实在太多了,其中三样直接让胜负出现了转机。 第一个,就是洪天在兵疲无法迎战之时,遇到的是韦志俊这位原太平军悍将,而不是其他湘军将领。不然的话当时洪天他们就已经化作尸体,更不要说策反那么多原太平军将士,对湘军进行反攻了。 只有韦志俊才有那么高的威望,让那些原太平军士兵反叛,而其他人则绝对不能有的,就算曾国荃、赵烈文也不行。因为那些原太平军将士就算以前不是韦志俊部曲,在投降湘军后也绝对受过韦志俊的庇护,可以说是同过患难,对韦志俊充满了感激。 第二个,则是王氏兄弟二人刚好在赵烈文帐中,使得他们兄弟二人有机会制服赵烈文,使得镇守天堡城的赵烈武投鼠忌器,加入太平军一方,使得双方火力优势逆转,否则当时的形势,太平军最多也就是击败湘军后营,想攻破湘军主营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意外,就是彭玉麟。这么一个异类硬生生的挤入了湘军统帅中枢,就算未至于让湘军产生内乱,但是裂痕已经产生,让湘军主力在城中难以展开。而王诩之所以能在湘军主营中施展离间计,引爆湘军水陆二营的战争,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异类存在的功劳。 当然,这场战争获胜的原因还有很多,太平军的将士的悍勇;洪天这位“仁君”的威望,让天京城百姓甘愿赴死一战;曾国荃并没有善待归附于湘军的太平军,并且将韦志俊等归附于湘军的原太平军将士大多留在后营,给洪天可趁之机等。 但是所有的这些原因,都离不开全民皆兵之策,因为他联合了天京城绝大部分人心,让这一场天京之战,成为了一场全民的抗战。 所以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这场胜利是人民是胜利,湘军是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再次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至理。 是否真是如此,制定这条计策的王诩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自己这条计策成功了,但是也清楚这条计策太过残酷,代价之大足以让洪天、李秀成和洪仁玕等对他动杀机。 特别是洪天,对于这位新天王,曾以为能看透天下人心的王诩,至始至终都觉得看不透,他并不知道洪天会如何对他,所以才会有刚才的感慨陈词,虽有表现自己志向之意,但同时也是为了自保。 而显然他成功了,化解了他自身的危机的同时,也让洪天三人重拾斗志,这对于现在太平天国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 心中心思不同,但是都已经恢复了平静的心态。 “天京城绝对不能乱起来,你们三人都出去吧,一定要竭力安抚好各方,半日后全部前来议事。”洪天道。 “谨遵天王意旨!”李秀成、洪仁玕和王诩应诺而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