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三零章 提前面世的曲江楼 (第1/2页)
话说刘涣一行离开“lv之家”,又去瞎晃一番,认真收集市场状况。 等到第二天时,果然日照山河,阳光刺透了雾霭涣哥儿心情大作,带着众人不多时来到自以为是的“曲江楼”上,他低调地找了一个位置,透过人烟瞩目远眺,见得大江西去,烟轻雾重之中,波涛滚滚,荡起江上船只起伏不停,就是有点文艺心绪的人,见了这般情景,也必豪气顿生 “兄台们,官家又颁了圣旨,尽刊载在这江南日报上” “快快说来听听,又是甚么利国利民的信息” “呵,据说信州鹅湖山下的学堂建好,太子殿下亲自题写赐名,叫做鹅湖书院,陛下近日听闻太子汇报,亲点诸多学识渊博之人做那书院的先生,赵汝愚赵大人兼任山长” “赵大人学识渊博,又是皇室宗亲,兼任山长自然无可厚非,这有何稀奇的” “哼兄台唐突,容我把话说完你们定不知道,陛下还亲命了一人为书院先生,那人便是史浩史相公另一人却从未听过,叫做张年丰” “嘿,兄台乱说甚么你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哦,如何讲” “高贤们,据说那籍籍无名的张年丰大有来头,陛下除去任他为书院先生以外,还让他兼任副山长一职,这正副之分,在书院当中,可不多见啊。陛下此番用意,却是有渊源的你们可知那张年丰甚么来头” “甚么来头你也卖关子,烦死人了” “哈哈,兄台们真是急性子据说那张年丰,便是鹅湖山刘秀才的祖父呢,刘秀才是何人物,还用我多说么” “哦原来如此,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甚么一人得道那刘秀才而今还无半个官职,更为科举中榜,你这话说得可不对只是他才学了得,名震临安府倒是真的可说也奇怪,据我信州的好友来信,说刘秀才早已不在鹅湖山,去向无知呢” “哦这可怪了,刘秀才不是赵汝愚赵大人的堂前弟子么,怎可能好端端的消失了” “嘿,消不消失且不敢多论,可他离去之前,曾留下惊天一笔” “惊天一笔” “兄台们,刘秀才消失的前日,尽在鹅湖书院留下一篇启蒙之学,那文章对仗得体,押韵上口,简简单单的字句之中,当真是惊世骇俗” “写的甚么,说来听听” “这也是报社刊载,容我读来” “快些快些” “人之初、性本善” 当下一个秀才模样的人朗朗读来,把刘涣盗用的“三字经”读得抑扬顿挫 这可惊呆了众人 “天了天了传闻那刘秀才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他那脑子中到底装了甚么东西,莫不是文曲星转世” “嘿嘿,我等也只是猜测,哪里晓得具体由来了曾闻刘秀才此文传到临安府,史浩史相公心生怀疑,故不远千里前去鹅湖书院看个就近,他到了一看,正见得是刘秀才真迹,当刻一连说了一十三个好字你们想想,史相公是何等人物那是当过宰相的人啊,满腹诗书自不多说,可见得刘秀才之字句,尽然找不到话说,只是频频称好呵,还别论,史相公回朝以后,将此事一一向陛下说了,陛下笑而不语,问史相公意欲何为史相公立马跪地请功,请求官家赐他到鹅湖书院做个先生陛下立马答应,但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陛下说,要你去做个先生不是不可,但你到了鹅湖书院,难免大材小用,你要给朝廷研究出一个可行的教育之法来史相公自然应允,欢天喜地地去了鹅湖山。这事引起轩然大波,临安府的达官贵人,尽皆派了自家子弟前去求学”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对了对了,那赵国公的石头记刊载到了第几章了” “哎我费尽千辛万苦,才抢了报纸的头版,二版以后的,还未见着呢” “哎”众人长叹一声,大觉得遗憾,只好翘首以盼,等着新一期的报纸全部公诸于众 便在众人感慨之时,忽听得人群中传来一声感慨,却道:“哎,信州之地何德何能真是人才辈出,反而放眼江陵府,咋地不见个把出类拔萃的人物,可悲可叹啊” 众人循声望去,正见得一个凭栏远眺的清秀少年郎,目不转睛地盯着远方 “这位兄台,你这话实在说得伤人了,你有什么见地么”一人出言问道。 “哎兄台有礼,小子细细听了大家言论,对那鹅湖山真是好生敬仰,对刘秀才之名更是佩服万分。可转念一想,我等齐聚这曲江楼上,都是说别人好,却不反思自己状况,难免心中感慨小子狂妄了一些,还请诸位哥哥不要见怪才是”刘涣转身搭话,看他那贱人般的模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