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低调是一种技巧 (第2/2页)
这么闹几天,皇阿玛一准会有旨意下来……到时候再看看。说不定咱们帮得上忙呢?”胤禟深以为然:“八哥,嫂子这话有理。”胤禩撇嘴:“她什么时候都有理!行了,你回房吧,这事儿我和胤禟会处理……”敏芝一福身,刚想离开,胤禟又凑上来:“八哥,我们好久没一起喝两盅了……”胤禩默,敏芝翻白眼:“厨房里倒是有些新鲜菜……” 第二天,城门官集体上奏军机处,说是这两天进城的人太多,门口的守备力量不足,请求加派人手。巡城御史和九门提督也同时上本,说皇城里一下子涌入了太多的灾民导致治安极不稳定,紧接着吏部也递了折子,说山西某官员被查出贪墨公款五十余万两,罪不可赦。这几道本章一起出现在康熙面前,让原本想再等等的康熙坐不住了,终于下旨,减免山东两年的税赋,暗自抄了那个山西官员的家,谕令户部吏部在四门办粥棚,一方面阻止灾民大面积流入京城,一方面显示一下皇上宽厚爱民的气度。 皇家粥棚一开出来,轰动四九城,灾民们倾巢而出,争相排队领粥,一时间歌颂皇恩浩荡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这事情做一天两天,康熙觉得压力不大,持续了十天半个月,国库的人急了,粮食官员每天看着大袋的皇粮被拖出去,简直是心如刀割!皇帝吃的御稻米,那得多少钱一斤啊!就这样白白往外流。城门外的灾民却一点没有减少的迹象。 人都是有惰性的,知道你这儿有饭吃,那些个灾民都赖着不走了,天天拿个盆儿在那儿侯着,守株待兔了。粥棚开了一个月,人流依然没见减少,户部的人也急了,胤禛终于熬不住,上了折子,说皇阿玛您这样不行,那些个吃饱了没事儿干的天天就指着您的仁慈过日子呢,不思进取,也没有返乡的打算,您总不能天天养着他们。 康熙一想也是,刚想下旨停办,那边吴书来凑上来,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康熙一愣:“此话此当真?”“这是山东巡抚刚来的密函,请皇上过目!”原来,敏芝听说山东闹了蝗灾,立刻和东庄的实验室进行了紧急磋商,结果“专家”们教授的治虫方法简单到令人啼笑皆非:蓄养足够数量的鸡鸭,就能解决问题。听到这个办法的胤禩也愣了,不过,他也没耽搁,放出信鸽的同时,还让人把庄子上所有家禽外加外面收购来的一共上千只鸡鸭全部打包装车送到山东,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于是,康熙收到的折子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一场蝗灾被成千上万的鸡鸭鹅消灭了,顿时脸上露出了笑容,再仔细一问,胤禩她们三个这次默默花钱捐了大批的鸡鸭,而且他们的粥场几天前也悄悄地开了出来,给户部减轻了不少压力。康熙就喜欢这样的孩子,勤勤恳恳办事,低调不炫耀,相比胤禛的折子,胤禩他们的做法明显更得圣心。但是,康熙对此并没有任何表示。 敏芝这两天带着丫鬟坐镇东庄,严格要求施出去的每一碗粥都符合筷子插着不倒的质量,而且早晚两次敞开供应,时间久了,灾民发现这边的粥比皇上赏的还要好,纷纷聚拢过来。城门官对此感激涕淋,户部尚书甚至上本为三位皇子请功,被康熙留中。胤褆,胤祉,胤祺等纷纷向胤禩表示愿意出一臂之力,胤祯甚至亲自到东庄去给老百姓盛粥。这一下子,胤禛的脸黑了,胤礽的脸更黑了,康熙的眉头也皱起来了,我施粥的时候你们都哪儿去了? 好在胤禩也意识到动静不小心又大了,亲自上了折子表示自己只是想替皇阿玛分忧,恳请皇阿玛给个许可证,诚惶诚恐…… 于是,一个月零十天,皇家粥场关闭,京城和山东同时贴出告示:蝗灾已经消灭,救灾物资正在派发之中,家禽两只,一百文钱,有一个算一个。皇榜一出,灾民们争相返乡,胤禩他们的粥场坚持了一个月之后,胜利闭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再提起这件事,仿佛灾民闯京城这事儿从来没发生过。 只有留在柯安身边,名叫念诚的孩子让所有经历过的人记住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暗战。要说胜利者,当说是乾清宫里,龙椅上稳坐的皇帝康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