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困局 (第1/2页)
大明宫,紫宸书房。 气氛有些压抑。 正如贾兰所说那般,国库里,没银子了。 说来有趣,许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隆正帝上半年抄家抄的飞起,看着金山银海往国库里趟,爽的不要不要的。 可“报应”转眼就来,西域一战,别管到底是怎么打下来的,可报战功的名单,可以沿街铺上半里地。 要封爵的人数,多到隆正帝看的头疼。 虽然心里不舒坦,可毕竟黄沙军团的确打下了西域。 再者,马上就要拆分了人家,总要给些甜头吧? 所以,也就捏着鼻子认下了。 这一认,就认出了大问题。 光为这些新封武勋们准备宅子府第的银子,都要上百万两。 再加上其他没封爵的有功将领士卒…… 隆正帝真真想哭的心都有了。 可是,他敢对文臣苛刻,却不敢对有功武勋苛刻。 贾环说的极有道理,所谓武勋,都是提着脑袋,九死一生为国效力。 若是有功不赏,日后还有哪个会替朝廷卖命? 而仅此一项,朝廷就要付出近八百万两的赏银。 再加上受灾省份接下来几个月的赈济,往西域迁徙的流民,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一堆事,哪一样都缺不了银子。 如此一来,张廷玉在江南设局筹来的银子,竟花的七七八八,快见底了。 说起来,也是隆正帝这个皇帝做的失败。 像太上皇在位时,几乎从未为银子之事发愁过。 不是他善于敛财,而是孝敬他银子的人,极多。 天下二十三省,每个督抚进京后,都会给太上皇包个大红包。 听起来荒谬,但这却是真真发生的事。 而且,数额还颇不小。 单张面额,都是一万两起底。 再加上其他官员的孝敬,及内务府平日里攒下的银子。 每次到了国库艰难时,太上皇都会从内库中拨银。 不仅能解难,还能得到圣君的名声。 相比之下,隆正帝就惨了。 他要求吏治清廉,一个地方督抚,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二千两,哪个要敢给隆正帝孝敬一万两,那不是在作死吗? 断了这一项收益,再加上赈济灾省时,隆正帝早就将内务府掏的海干河尽。 如此,到了现在,竟只有束手无策之份。 虽说张廷玉存留的余银,还能维持一个半月,最多两个月的周转,但若万一再发生些事,朝廷就真的连一点应急银子都没了。 可偌大个天下,哪天不发生些意外? 再加上,这才刚刚祭完天,还出了那样一档子事,若紧跟着朝廷财政破产…… 隆正帝这一年,就真的将人丢尽了。 “陛下,都怪臣无能,掌管户部,竟到这个地步,请陛下治罪。” 张廷玉跪地请罪。 若是换个人,隆正帝说不得一肚子郁火就喷发出来了。 可张廷玉…… 隆正帝看着他短短半年,就霜白的鬓发,和微微佝偻的腰身,眼睛都有些发酸。 张廷玉当初可是出了名温润如玉的儒雅贤臣,现在却…… “起来吧,如何能怪到你身上?哪一项都是不得不花费的银子,若不是你在江南筹了那两千万两,朝廷连现在都支撑不住。” 隆正帝温言说道。 张廷玉也不啰嗦,知道不是说废话的时候,谢恩后,站起身来,道:“陛下,还是得尽快想法筹措银子,不然……马上就要到年末了。” 后世有发年终奖的习惯,其实这个时代,甚至再往前推二百年,也一样要在年底,对“公务人员”进行奖励。 商铺要分红,衙门也要发过年的银子。 这一项开支,却是不能少的,因为这是天家的恩典和朝廷的体面。 以前年年发,今年要不发,那天家和朝廷的名声怕会更难听…… 见隆正帝阴沉着脸,紧锁眉头,张廷玉知道,皇帝也没甚法子,陶朱公的点石成金术,不是每个人都会,帝王也不成。 他想了想,道:“陛下,臣之前有些想法,可是……” “可是什么?” 隆正帝沉声问道。 张廷玉苦笑道:“当初宁侯的银行和国债之说,给了臣极大的启发。 国债……筹集千万银两之后,力已竭。 但银行,还是大有可为,甚至更甚国债。 聚民之财,付以例钱,暂做周转,可极大解决困境。 臣以为,朝廷困顿,也只会困顿今年一年。 今年天下罹灾,江河泛滥。 如今天灾已平,明年必定风调雨顺。 再者,眼看四海升平,不会再有大战,军费支出必然大减。 所以臣相信,明年必定是好年份。 只要撑到明年夏税之时,情况就会得到极好的改变。 朝廷暂借银行之银,到时归还回去,哪怕付了例钱,也是返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