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二十二章 荀彧出任户曹掾 典韦来投亲卫营 (第1/2页)
出了院子周澈等随从车后,往太守府去。 到了郡府,王允、颍川太守率州、郡吏员在府门相迎。 府中点起了烛若此言差矣!” 荀彧问道:“周君何意?” 周澈说道:“讨贼与安民一样重要。颍川刚遭兵乱,百姓急需安抚,你既被元常举为郡户曹掾,正当趁此良机为本郡百姓造福。” 荀彧低头想了会儿,接受了周澈的意见。 周澈笑道:“我若从皇甫将军、朱将军出征郡外,说不定还需要你的帮助呢!”周澈毕竟是客军,颍川郡里没人,这支出郡的军队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荀彧走后,周澈负手在院中,立於石榴树下,仰望枝叶繁茂,心道:“数年经营,而今我名满天下,手中有万余精兵,豫州郡朝吏员多为我之朋党,根基已牢。等私学办起,想来日后也将不会缺乏可用之人。可喜可贺。” 袁薇捧了茶水出来,见他独立在树下微笑,好奇地问道:“夫君在想什么?” 周澈接过茶水,抿了一口,指着从树上垂下的枝叶,笑道:“春风日暖,石榴葱茏,我在想也许离花开结果之时不远了。” 袁薇不知他此话暗有所指,俏笑说道:“石榴开花在四五月,还要好几个月呢!” 周澈哈哈一笑,说道:“是啊,还要好几个月呢,但春天来了,离开花结果还会远么!” …… 郡中诸县的名儒、士子齐聚阳翟,满城衣冠人士。周澈在上值的路上,目之所见多是高冠长衣的儒生,碰上相识的人,他们在路上彬彬有礼地行礼问候,恍惚间,这座城竟不似一座刚刚经历过严酷战事的城池,而竟似一座来往无白丁、谈笑皆鸿儒的文化之城了。 这天下午,王允子在太守府里召开举办了讲经会,各县来的硕儒登堂演讲,彼此辩难。周澈、曹cao、荀彧、荀攸、李宣等晚辈子弟坐在堂下旁听。 周澈虽是生长名门,自幼常见名士、宿儒,但在这一场讲经会中,在这堂上却是听得如痴如醉。起初诸家硕儒还只是限於讲经,到了后来,从讲经又到辩论律法,又到讨论礼乐,精彩纷呈。孔融、荀爽本来在旁听,后来应诸家名儒之请,两人也分别登堂讲论,与人辩难,荀爽的独出机杼,令满堂士子叹服,无人能难之,而孔融却先是与钟繇的一个长辈讨论“孝”,接着又与阳翟郭氏的一个士子讨论律法,并赋诗一首。就像大多数的天才,孔融感兴趣的东西很多,在各方面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多才多艺。 这场讲经会原定晚上结束,却一直到次日上午才因几个老儒精神不济而告一段落。王允本只打算办一天经会的,但因与会之人意犹未尽,不愿就此结束,而且郡中各地的士子仍旧有不断赶来参与的,在全郡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故此,一再延续,连续召开了三天。 在这三天里,周澈只要有空就和荀攸、荀彧等去旁听,听到最后,他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与会的这些硕儒们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比如大多擅长辩论,大多博通诸经而不专一经,大多兼习儒、法两家,而且在各种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大多殊途同归,有着令人惊奇的相似。细想之下,这却也不足为奇。颍川郡的士族多是累世的情谊,如荀氏、陈氏、钟氏,其族中的名士平时就常在一起探讨学问,长久下来,彼此之间自是分歧日少、相同日多。 周澈心道:“颍川受战国时法家遗风的影响,士人不孜孜於固守经学,做一醇儒之士,而是大多兼通儒、法两家,彼此又来往密切,在学问上的观点大多一致,志同道合,这也许是颍川士子后来结成一个政治集团的缘故吧!” 颍川在战国时属於三晋之地,三晋尤其韩国是法家的中心,申不害、韩非子的故里离阳翟只有几十里地,本朝以来,通过世传“文法”,也即法律而任官达三世或三世以上的世族屈指可数,不过五六家,而颍川就有三家:阳翟郭氏、长社钟氏、颍阳王氏。受法家锐意进取、以法治国、崇尚权谋、维护中央集权等思想的影响,颍川士人以儒学为经,以法学为纬,积极参政,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党人之中颍川人为数甚多,“若、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