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二十九章 再战刘辟烟尘起 对决吴霸人头落 (第3/3页)
得已,方才应允。 连夜把本处铁官里的徒、奴、工匠都叫起来,聚於场。 夏知、郭强在铁矿场几年,早把铁官徒、奴、工匠里的太平道信徒查知清楚,将之择出,尽杀之。其间,遭到了太平道信徒的反抗,好在他二人在铁官里的这几年里招揽到了不少的心腹勇士,在他们的帮助下,没出什么乱子。 之后,编余者为军伍。 再之后,周澈与黄盖分兵两路。 黄盖、夏知一路,周澈押着沈纳一路,各带了一半人马,分头前去另外两处铁官作坊,一如此前所为,又各自把此前做的事情做了一遍。 一夜之间,几人把各处铁官里的太平道信徒杀了个干干净净,并将余者悉数编入军伍。 天亮后,两路人马在预定地点集合,原本打算先直接驰奔阳翟,再援助汝南的,谁曾料想黄巾军的命令已经传播开来,行未及十里,阳城附近各乡的太平道信众已纷纷起事,几乎每过一亭、每入一乡,都会碰成群结队的起义农人。 从早到午时,短短的两三个时辰,他们接连与起义的道徒激战了四五场。——他们这些人都是生面孔,又不认识各乡的道徒小帅,根本混不过去,不打不行。 两千年之后,有位伟人说过一句话: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 周澈认为:贼兵已起,处处皆敌,我部马少,多为徒步,像这样走下去,怕是根本走不到汝南,算勉强走到了,估计也剩不下几个人,压根帮不桓玄的忙。不如兵分两路,自己驰援颍川阳翟围剿波才;黄盖则率军支援汝南,让黄盖暂且避贼锋芒,过一两日,等这风头过去了,再继续前行。 黄盖接受了他的意见,找了个偏僻的地方,带人藏入,躲了两天。 两天后,周围清净下来,他复又路。 这一次他们走得倒是挺顺当,几十里地一天一夜走完了,路也只碰了两三股小规模的起事道徒,一冲过了。顺利地到达平舆城外,他们这才发现,城外至少已聚集了三四万人! 他们总共只有两千多人,其一半是囚徒。 黄盖软硬兼施,一面替郡府许下重赏,一面倚靠之前招揽到的那些心腹勇士为骨干,勉强带着这些人不散已是不易,更别说驱使他们以少击众、破围入城了。却是想也别想!万万没有可能。无可奈何,他只得暂退,躲到远处,观望战局。 接下来的几天里,从四面八方而来的道徒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了七八万之多。 城、城下的攻守激战他虽看不到,却也能想象得出。因为担忧桓玄的安全,他坐立不安,最后想出了一计:平舆城北是护城河主河道,据探,此处的黄巾士卒最少,他由是决定带众绕过河流北,再折回南下,选择此处为突破口,杀入城。 说完这几天的经历,黄盖惭愧地说道:“贼兵太多,无法近渡河。某率众折返西行,直走出了四五十里才算脱离了贼兵的势力范围,过河后又回行四五十里,这才到得平舆城北。一来一回,耽误住了时间,因而驰援来晚,愧对主公之重托啊。” 桓玄心说,城外数万黄巾军,黄盖带着一千多凶悍的囚徒,不但能使人心不散,而且还能在黄巾附近安然无恙地躲了好几天,足见其将才,主公真是有识人之明啊。 他笑道:“公覆何出此言?前几日贼兵围城,贼虽众,我有坚城为倚,似危实安。公覆率众在外,四野皆敌,既无山河为障,又无城池为倚,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灭的下场,才是真的危险!卿不顾凶险,行於数万贼兵之隙,好伴於虎狼之侧,来回数百里,两次渡河,只为率众援我,我感动还不及呢!怎会嫌弃公覆来得晚。” 他顿了下,接着又说道:“别的不说,只说这几日与贼作战,郡卒伤亡不小,急需补充,我正为此事犯愁,卿如神兵天降,可谓雪送炭。这可是大功一件!走,走,走,我带你去见府君,也让府君高兴高兴。” 拉着黄盖的手,桓玄要往城里走,韦强在旁提醒说道:“桓君,河对岸还要公覆带来的几千人马呢。” 桓玄抚额失笑,停下脚步,笑道:“哎呀,我这是给高兴糊涂了,居然把这事儿都给忘了……夏君、郭君还在对岸?” “是。” 桓玄吩咐随他出来的那两个屯长:“召些民夫,快把浮桥搭起,接对岸的援军过河。” 两个屯长应诺。 桓玄想了一下,补充说道:“过河后,先别叫他们进城,令他们且在城外稍候,等我报与府君后再说。” “是。” 桓玄携手黄盖,诸人归城。 入了城门,走在门洞里,桓玄想起一事,问道:“公覆,你说你总共只带了千余本部和千余铁官徒、奴、工匠,对岸为何却有三四千人?多出的那些是什么人?” “一部分是颍川至汝南间,西北诸县乡沿途不愿从贼的豪强、壮士。他们仰慕主公周君之威名,故在知晓吾等是奉主公令驰援平舆之后,自愿从军前来。说起来,还真得感谢他们,这些天,我们这些人吃的、用的全是靠他们资助。” “噢!” 桓玄心道:“地主和农夫本是天然对立的,这些所谓的‘豪强’多为当地地主,他们不肯从‘贼’并不怪。” 主公周澈早前为巡行豫北,将豫北北的贪官浊吏、不法豪强收拾得不轻,主公的大名人人皆知,当之无愧的“威震豫州”。黄盖说“他们仰慕君之威名,自愿从军”,这句话应不是奉承。 “另一部分呢?” “另一部分是沿路流离失所的良善百姓。” “百姓?” 黄盖环顾左右,见左右随从诸辈皆为周澈的亲近之人,乃答道:“实不瞒桓君,这些百姓我本是不想带的。” 桓玄问道:“既不愿带,为何又带?” 黄盖压低声音,答了一句话。 本书来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