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三章 汝颍二郡初平定 朝堂政争复又起 (第2/3页)
指着护城河外,对桓玄说道:“河内数千黄巾不足为虑了。桓君,你打算如何趁胜攻破河外的黄巾主力?” 河内的黄巾士卒乱成一团,对城内而言,形势一片大好,趁机出城进攻、扩大战果是必然的,但问题是河外的黄巾主力尚有数万,该怎么打才能一鼓作气地将之全部击溃? 桓玄展目远望河外。 河外,刘辟所在处。可以看到,他似乎在调动河外的黄巾军,催促他们前,大约是想过河救援。奈何河桥少,河内的黄巾士卒早已把浮桥占满,根本没有河外援军的落脚地。河外援军甚至到不得近前。再远处,虽然因为夜色冥暗,瞧不太清,但隐约可以看到,黄巾军的营地起了一阵阵的sao动。 桓玄观看片刻,心有了定计,令道:“传令,红旗向西、黑旗向西。” 听完他这个命令,周涌、李钟齐声笑道:“刘辟今夜败矣!” 向西,是向城墙的方向。 桓玄下达这个命令的目的很明显,是要韦强、庆锋、许阳、瀚等人驱赶河内的黄巾军过河,从而以此搅乱河外黄巾军的主力,待搅乱后,再带人出城趁势出击。黄巾军是乌合之众,没甚么军纪约束,不乱的时候还能一打,只要一乱,人再多也是砧板的rou。 河内数千黄巾军,彼此践踏,或从桥逃命,或会水的从河逃命,逃到对岸的约两千来人。 两千来人,蒙着头不要命的奔逃,登时将刘辟布置在岸边的一线队伍冲散。刘辟倒是看出了不对,在试图救援对岸无果后,当机立断地下了军令,命令“凡逃过河、乱我阵者,杀”,奈何他麾下的不是百战精锐,面对“自家袍泽”,同为太平道信徒,很多人下不了手。 一线队伍被冲散,紧接着,二线、三线悉数全被冲散。 从城头远望,夜色里,城外数十里的平原、田野,到处都是乱成一锅粥的黄巾军。 桓玄整束好衣甲,戴兜鍪,放下遮面,佩好环首刀,伸手接过邢刚递来的长矛,冲周涌、李钟、袁尧、郭济诸人行了个军礼,说道:“诸君请在城头观吾破贼。” 出城的部队早已准备完毕,周氏门下的宾客当前,余者在后,集合了一千五百人,集全城之马,骑马者约六百多人,剩下的是步卒。 城门打开,桓玄一骑当先。 当夜,刘辟大败。先是东城墙外的黄巾主力,接着是西、南、北各面城墙外的黄巾诸营,兵败如山倒,七八万青壮、老弱、妇孺丢下兵器,扔下旗帜,夜色,漫山遍野地拥挤奔逃。 桓玄率部追击,直杀到天亮方才折转回城。 回城的路到处是黄巾军士卒的尸体,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尤其是城郊,护城河都被染红了,因为掉入河的尸体太多,水为之不流,散布在河内外的尸体少说也得有一千多具。 马不停蹄地追杀了一夜,便是铁人也会疲惫,何况桓玄? 自黄巾围城以来,连着六天六夜,他没有下过城头,在指挥郡卒部署、防御的同时并且数次身先士卒地率领宾客出城突袭,体力早透支了。 然而此时此刻,他的身体虽然已很疲惫,精神却非常亢奋。 他驻马在护城河边,给部众让开道路,让他们先回城去。 出城时,共有一千五百人追随他,此时凯旋,尽管尚未计算伤亡,但大略估计伤亡的人数应该不会太多。黄巾军根本没有什么战力,攻城时还能仗个人多,野战毫无阵势可言了,而且昨夜又是大败溃逃,除了极少数特别武勇的之外,几乎没有对追击的守军造成什么威胁。 憋屈了六天六夜,一夜追杀,守军的“气儿”全都顺过来了。 过河回城的郡卒、宾客无不兴高采烈。 朝阳东升,撒下万条金光。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他们大声地说笑。有人解开了衣甲,敞露身迎对冰寒的晨风。有人抽出环首刀,指点边的血迹,向同伴吹嘘炫耀自己的战功。 但当他们经过桓玄的面前时,却无一例外的都闭了嘴,不约而同地投去了充满敬意的目光。 守城六天六夜,桓玄做的一切都被他们看在眼里。 在这艰难的六天,一步未下城头的是桓玄。在这艰难的六天里,几次率众出城赴险、突袭敌人的是桓玄。在这艰难的六天里,扭转乾坤、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是桓玄。 可以说,若是没有桓玄,平舆城没准儿早被攻陷了,哪里还会有今日的大胜? 也不知是谁起了一个头儿,分成数队正在渡河的千余健儿将兵器高高举起,欢呼大叫:“杀敌破贼兵曹椽,安成东乡桓楚虚!杀敌破贼兵曹椽,安成东乡桓楚虚!” 韦强、庆锋、许阳诸人侍立在桓玄的左右,闻此欢呼,与有荣焉,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桓玄五味杂陈,他骑坐马,迎对郡卒、宾客们的欢呼,他一面微笑示意,一面顾望远近。 离他驻马的地方不远,挨着护城河,泥泞的地躺了四五具尸体,衣衫褴褛,额抹黄巾,是黄巾军的士卒。顺着这几具尸体往远处望,有着更多的黄巾军士卒的尸体。他掉过头,往护城河内侧望,河内的尸体更多。准确说,不是更多,而是更加密集,密集得几无落脚处。 好的士卒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在战场磨练出来的。 经过一夜的追杀,出城的这些郡卒、宾客每个人手都有好几条人命,乃至几十条人命。杀得人多了,胆子也大了,对生命也缺乏敬畏了。渡过浮桥的郡卒、宾客们对河内地密密麻麻的敌军尸体似皆视若无睹。桓玄亲眼看到,不止一个人纵马从这些尸体踩踏而过。 两汉距古未远,承袭秦制,最重军功。依照惯例,无军功者不能封侯,在前汉时,非为侯者则不能为丞相。汉武帝曾拔擢过一个寒士为丞相,因为没有军功,不是“侯”,这个人甚至惶恐不安。可见汉人对军功的重视。汉代吏员升职,资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军功。 此番一战,大破数万“贼军”,待日后朝廷行施奖罚之时,郡太守做为一郡之太守,或许会受连坐之罪,难逃“激起民变”又或“失察”之责,但对普通的郡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