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三章 主力夜袭破濮阳 宜将剩勇追穷寇 (第2/3页)
燮说道:“虽然如此,但我部只六千人,我只恐不能完成皇甫将军的将令啊!” 傅燮虽是皇甫嵩亲信,但论起硬仗却没有周澈打的多,说实话,仗打到现在,区区四千黄巾兵,他压根没放到眼里,笑道:“傅君不必心忧。皇甫将军与你我约:我等只需坚守两日,他便遣兵来援;我也愿与司马约:在这两天里,司马只管监视城中韩力就是,至於城外的来援贼兵,我只需千人就足能使其丧胆,不敢近我营垒半步!”说着话,伸出手,与傅燮击掌为约。 他这几句话说得甚是豪气,傅燮知他过往的战绩,倒也不觉得他口出狂言,反而甚是为之叹服,说道:“便如度辽约!” …… 就像皇甫嵩的分析,也如荀攸、桓玄的看法,卜己、李复的这条计策看似奇妙,实际上却只占了奇,缺少了正,没有了正的下场就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这天傍晚,来援白马的黄巾兵抵达白马城外,停驻在了汉兵营外五里的地方,不等他们扎寨,周澈选了精锐千人,亲带之出营急击。典韦、周仓、黄盖、陈到、江伟、方悦、何仪诸人奋勇争先。方悦带骑兵三次冲入黄巾兵的阵中,典韦、周仓连夺三面黄巾兵小帅的将旗。傅燮率余下数千汉兵列阵城下,严阵以待。韩力登城观战,从将暮至夜半,其间犹豫挣扎了好多次,最终不敢出城,眼睁睁看着周澈率部把来援的黄巾兵马冲杀了个七零八落。 酣战到夜半,在斩杀了近四五百的敌人后,周澈主动撤兵。经此一战,来援白马的黄巾兵胆气尽丧,虽尚拥众近四千,却连着退了五里地,连着两天不敢出击。 同一时间,皇甫嵩带主力万人悄悄出营,趁着夜色潜行到濮阳城外。 待夜深后,他从军中挑了数百早前的黄巾降卒,换上黄巾兵的衣服,於三更时装成溃兵的模样,也不打火把,抹黑仓皇奔到濮阳城外,大呼兵败开门。黄巾军的将校们大多出身农家,缺乏必要的军事素养,守门的小帅在看到城外这股自家溃兵的惨状后,大惊失色,甚至都没有去向卜己通报,当时就打开了城门。这城门打开的竟然如此容易,倒是出乎了皇甫嵩的意料。虽出乎了意料,不耽误他点兵遣将,马上以精卒为先,亲率大队在后,趁机冲入了城中。 城中刚派了两路兵马出去,完全没有防备,一夜混战,到天明的时候,汉兵已经控制了全城。计算战果,斩获万余人,只不过却没抓到卜己、李复,被他俩带了两三千人逃了出去。皇甫嵩只有万人,又是夜袭,事先没有把城池围住,那么多城门也不可能全部都能看牢,被逃走一些也是难免。不过,卜己、李复虽然逃走,但他们带走的只有几千人,已是不足为虑了。 皇甫嵩没有急着追击卜己,只派了两千人尾追之,留三千人守濮阳,来不及休整,天一亮,就自带余下的五千余人转回韦乡,与留驻韦乡的五千汉兵合力,只用了半天就把刚到韦乡外的这一路东郡黄巾兵给全歼了,两路汉军合兵,共万人,复转去白马。白马城外的黄巾援兵已经获知了濮阳失陷的消息,军心大乱,进退失据,皇甫嵩率军到后,又与周澈合力,一战破之。三路合兵,万五千人围击白马。韩力投降。 想当时皇甫嵩初到东郡,卜己还打算持久战,想拖到皇甫嵩缺粮,让他自己撤军,殊未料到,皇甫嵩屯兵韦乡不动是不动,这一旦动起来却比周澈攻复韦乡还来的迅捷,前后只用了一天多就把濮阳、白马两城攻下,先后斩获近两万人。 韩力投降后,傅燮奉令率部入城暂驻、看管俘虏,周澈拜见皇甫嵩中军,一入皇甫嵩帐中,他即心服口服地拜倒:“澈少学兵法,自以为知兵,今见将军用兵,方知何为兵家!将军今取东郡一战,不动如山、侵略如火。以此山火焚其贼兵,即便贼有百万,又何忧耶?” 皇甫嵩抚须笑道:“汝南贼说:‘汉军有虎豹,周、孙两先锋‘。卿随我转战三郡,功常冠三军,今克定东郡,卿功又第一,先取韦乡,再克白马。卿何其谦也。”接着叫周澈起身,笑对他道,“来,皓粼,我给介绍一位东郡名士。” 皇甫嵩的榻畔坐了一人,年约六旬,须发皆白,老态龙钟。 皇甫嵩介绍说道:“这位便是燕县王公。”燕县是东郡最西边的一个县,临陈留郡,在白马县的西北边。相比汝南、颍川,东郡一则辖县少,二则文化底蕴也不如之,故此名士不多,有名的门阀士族也少,燕县王氏是其中一个。周澈心道:“燕县王公?”瞧这个老者六十来岁,心道,“王氏乃燕县冠族,其族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人,一个叫王从,乃是王氏的家长,一个叫王环,乃是王从之子。观此老者年岁,必是王从无疑了。”当下行礼,说道,“小子周澈,拜见王公。” 这老者忙叫他起身,笑道:“我适才听将军说:周君从军征战,常为王师先发,攻伐战取,无往不克,今早已名震豫、兖两州。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如此的功勋,子曰:‘后生可畏’。”笑对皇甫嵩说道,“今见周君,乃惭愧我之老朽无能。”皇甫嵩微微一笑,叫周澈入席坐下。交谈几句,这老者果然便是燕县王从。 士族之中,有很多都是父子齐名、兄弟齐名的,比如颍川陈氏,陈寔与他的两个儿子陈纪、陈谌齐名州郡,号为“三君”,又比如荀攸族里,荀爽兄弟八人号为“八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是因为“知识的垄断”,士族大多世代传习儒学,父传子、子再传子,代代相传,称为“家学”,有这样一个优良的先天条件,就算是中人之资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相比那些没有“家学”的寒士们自然就更容易出现人才,另一个则是因为“舆论的垄断”,花花轿子人抬人,士族之间彼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