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曲有误_第172章 曲江相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2章 曲江相会 (第1/2页)

    第172章曲江相会

    三郡安定,周瑜便着手开始布置三郡的发展大计。首先周瑜将原三郡县令召集起来,考其才用,能者用之,不能者,则罢黜。周瑜南下之时,王睿给了周瑜这方面的人事任免权,如今道路不行,刺史、州牧早已经对朝廷的不似以前那般诚惶诚恐。王睿其实也不例外,朝廷现如今由董卓把持,一切诏令都出自董卓之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子之意,所以他也不曾理会朝廷的诏令。

    在安排完人事之后,周瑜又将目光集中在了三郡的经济发展中,三郡之中,长沙、桂阳两郡土地平旷,肥沃之地颇多,是发展的重点,但碍于人口太少,大多数的土地都还是荒地,没有开垦出来,周瑜已经命令一些江夏蛮部部落南迁,迁入长沙桂阳两郡。周瑜以后要在荆州立足,江夏、南郡以及长沙便是支撑整个荆州必不可少的支点,所以周瑜对长沙郡非常重视。

    王睿的命令已经下来,以周瑜兼领长沙郡,文聘为桂阳郡太守,主体负责南四郡的军政大事。

    除了政治、经济之外,周瑜恢复郡学和县学,这些地方本来就学校不兴,这对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周瑜从江夏郡紧急抽调了一批儒士充入两郡学府,为发展奠基。

    再者便是周瑜所颇为看中的商路了。荆州和益州的商路依赖长江,长沙处于四战之地,四通八达,南可与桂阳、零陵相接,北与南郡、江夏相邻,东与豫章郡有谷道相通,西则与武陵相右,于是周瑜便着力打造南四郡的商业中心——长沙城。

    可以说周瑜走到哪里,四海商行便也跟到哪里。四海商行有些后世央企的性质,有四海商行的带动,许多商人也都纷纷涌至所以不出几个月,长沙城的繁华已经一变。

    周瑜亲自坐镇桂阳处理期间的大事,只是一件事情却让他陷入了沉思。那就是岭外的交州南海郡太守士武居然率兵越过五岭,取桂阳曲江三县。

    交州与荆州相邻,也就是后世的两广云贵地区,但在当时实在是比荆州还不如的不毛之地。除了交趾郡和南海郡富裕外,其他诸郡皆是人口稀少的荒地,但其他诸郡物产纷扰,金玉宝珠等物甚繁,倒也引得许多人纷纷前往。

    只是现在南海郡守士武率兵北上夺取曲江诸县,却给周瑜出了一个难题,所以当苏代将这件事情报上来的时候,周瑜也是又惊又怒。

    苏代主政长沙,并没有和士家有所往来,一看便知士武这是趁着南三郡叛乱而起的贪念。如今的荆州士家一族虽然是豪门贵胄,但交州刺史并不是士家人,而是名叫张津,并且和士家还颇为不对付。

    周瑜猛地拍,桌子上的墨汁竹简都散落在地,苏代低着头,不敢说话。

    众将都在府衙,也一时间都没想明白,周瑜为何会如此生气。

    往往这个时候,蒯越是第一个说话的。蒯越出来,看了苏代一眼问道:“交州兵领兵者何人,有多少人马到了曲江?”

    苏代道:“交州刺史张津亲自率领三千军队北上。”这也在情理之中,交州兵少,三千已经是不小的数目。

    汉代的岭南之地和现在不同,那时候的五岭之地,气候湿润,而且林木光袤,湿气颇重,尤其是史书中常说的瘴气横行,所以北方兵南去,一般死伤都较重。

    想当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千里南征,虽平定了叛乱,但自己也病死回军途中。

    现在并不是和敌军交战的好时机。

    三郡需要安定,需要发展,此时若是南征无论是对三郡还是对周瑜来说都不是时候。

    蒯越李吉抓住了苏代话中的问题,问道:“你是说领兵的是张津,那南海太守士武没有来?”

    “据探子回报,士武来是来了,但两人分别统兵,士武带领两千军在浈阳。”

    蒯越抚了抚自己的长须,道:“久闻交州刺史张津性格乖张,荒yin无道,和士燮为首的士家一族矛盾重重,看来此言不虚。”

    周瑜这个时候也冷静下来,他坐下来,回忆着关于士燮的信心。士燮是交州第一豪门士家一族的族长,家中子弟遍及交州九郡。而且此人有命世之才,入朝能治政,上马能征战,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

    士燮先后为绥南将军、安远将军,治理四十余年,直到孙权末年才去世。

    以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交州兵北上应该不是士燮的主意,也应该不是士武的主意,那就应该是张津自己的主张了。

    周瑜本来先不打算考虑交州问题,毕竟交州悬远,而且开发难度颇大,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只是现在事情自己找上了门,周瑜也不惧怕,看来还是得有所作为,让周围观望者有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