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传说_梦枯桑4-6 初世/托孤/复国 By荫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梦枯桑4-6 初世/托孤/复国 By荫荫 (第6/6页)

日后国丧一过,才好一举破敌。

    贞平九年的元月在一场瑞雪中悄然到来。好不容易熬过了最艰苦的时光,又终于不必再为太后服丧的景国百姓们,在这个新年里大肆地庆祝着,

    景国唯一没有新年热闹欢快的地方,是波江。

    这些年景国国力渐复,代国人也都看在眼中,只是一场大战,代国也颇伤了元气,虽多了些国土,却是城池破败、良田尽毁、民心难安,不能马上带来收益不说,倒要分了力量来治理,是以明知景国意欲收复国土,却实在是腾不出半点力气来做手脚,只好尽力巩固着占据的土地罢了。如今眼见对手复了元气,又是国丧即过,哪里还不知道终需再有一战?时刻警惕在意下,直弄得波江东岸一派风声鹤唳。而西岸的景军见对方集结,自然更不敢松懈,一时间,波江两岸俨然进入了战时状态。

    然而,这样的气氛并没持续多久——景国的帝都中,如今唯一的辅臣容修一派守成之相,外抚朝堂之上的求战之声,一力搭桥修路,内察皇宫百事,放宫人,换侍卫,忙得不亦乐乎。景国数路军马,均是按兵不动,甚至因三月春耕,不少二线的军人还被轮流放了回家帮农……

    容修这般作派,景国朝野上下自然多有批评之声,好听些的说他毕竟是文臣不知战机难得,严厉些的更是连他怯战误国也说了出来,只是如今他大权独揽,旁人纵有多少意见也是白费,好在容修虽然在这事上强硬得几近刚愎,却总算还有容人之量,几个月下来,景国上下倒也并没有人因此而获罪。

    景国的风平浪静,让代国人也慢慢放松下来——他们本就不愿开战,既然景国无心,自是乐得安然,况且仲春农间正忙,一昧将精力放到军事上,只怕到秋天时收成会大大减少,到时候没被景人打败,却叫自己折腾得因饥至损,可就真成了大笑话了。于是除了常规的部队之外,原本集结的部队也就各归各位,干那日常之事去了。

    放军归农、修缮道桥,一面示人以平和之心,一面却利用这办法暗中集结军队,运送粮草……虽然是早就读过的历史,当它化为画面呈现在眼前时,感受毕竟不同。

    “还真是兵不厌诈……”燕凛微微笑着,叹出一口气来。

    治国统军自来不可能全行风光霁月之事,前生那人先是为他掌一国之政,后来又暗中助他筹谋,对敌之时少不得使些手段,燕凛也都一一看在了眼里——他是皇帝而非道学先生,当然不会对必要的手腕有任何的心理障碍,只是眼下他既是旁观,便少了当初在同一阵营时,那般有志一同之心。赞叹其巧思固然一如当年,对被算计的一方,却也多了叹息一声的余裕。

    无论是对容修的赞赏还是对代国军队的叹息,对于熟知这段历史的人来说。燕凛都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燕凛前生的世界,这场“三城之战”甚至被多国列入过军事典籍。

    前期的准备自不必说——在代国人的眼皮底下,数万景军悄然潜伏到了波江前线,然而,这只是一场大戏的开始。

    六月初,正波江水急,景国五万军队突然强渡波江,进袭波州城。

    波州是军事重镇,有三万军队驻守,更与南面的临波、北方的镇波互成倚角之势,而这两座城池的驻军,也都各有两万人之多。得到景国大举进攻的消息后,两城皆派出一半兵马,前往助守波州。

    得知援军将至,波州守军气势大盛——“虽人数相当,然波州城高池深,景军囤重兵于坚城之下,日久不战自败,且其强渡波江,后无可守之地,不出半年,必全军葬于东岸。”守城将军李度放下如此豪言之后,令全军趁着景军尚未兵临城下,倾巢而出,将城边村庄一切可用之物尽数搜入城中,之后波州城四门紧闭,严阵以待。

    然而,进袭波州只是景军行动的幌子。

    表面上做出足够的进袭态势后,景军悄悄兵分两路,一路打双旗仍奔波州而行,另一路则偷偷转向,袭击了镇江援军。人数上既占了绝对优势,又是有心算计,结果可想而知。

    几乎是同一时间,接到了飞鸽传来的北方已经接战的消息,容修迅速领大军调头直扑临波方向援军,因对方全无防范,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将这支军队彻底打残。

    一天后,两只景军迅速重新合归一队,直逼波州城。

    波州守军此时人数上居于劣势,军心更是大为动摇,只好倚着城坚墙高,固守不出。

    景军将波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又从波江西岸渡过五万士卒,分两路袭向临波、镇波两地。虽受限于兵力未做包围之势,但两城兵力既损,复又担心景军再做手脚,也不敢轻易出击,一时间,双方倒做成了个僵持之势。

    僵局最终在波州城下破裂——景军二次渡江后第十一日上,波州城突然宣告陷落。

    原来,早在数年之前,容修便派遣好手,假做商旅由南北两方边境出国,再经代国本土迂回潜在景国被占之地内,前几个月波州急购粮草,这些人便也借机进得城来。此时终于趁夜色毁了城门,景国大军顺势攻入,自然是一举而下。

    景军得势不饶人,立刻挟大胜之势猛攻临波与镇波两地,更从波州城中抽调军队,做截其后路状,镇波守将祁彬眼见不可守,趁景军援军未到,搜尽城内粮草锱重后火烧镇波城,趁景军救火时领未败之军全数退往后方。临波将军冯凯则率军死守,半月后终于城破,冯凯本人亦死于敌军之中。

    至此,波江东岸的三座城池尽皆收复,景国的军队,终于在波江以东有了自己的立脚点,此时,离容修出兵只不过一月有余。

    迅速夺下了东岸三城的景军继续将大批人马渡过河来,却并末趁势追击,反倒是耕田修城,做尽守势。用容修的话说,这是为了长远的战争做准备。

    这准备确实必要,因为这一场战争,一打就是五年。

    “战不可久,久战必虚耗国力”,人尽皆知的常识,因景国太弱不得不被放在一边——想要一举吞掉代国已经营十载的土地,景国没这个实力。开始时以有心算无心,自然要把嘴张得尽量大。如今一举收复三城,也算是在波江以东有了滩头阵线,但是,一下子吃下了这么多地方,巩固却又成了问题。等真正站住脚,代国也早已缓过神来做准备了,到这时偷袭已是无用,自然也不可能一气收复失地,是以容修从一开始,打的就不是速战速决的主意。

    步步为营,逐渐蚕食,这才是容修的战略构想。

    没有疾如风火,没有酣畅淋漓,五年的时间,容修带领的景国军队,只是耐住了性情,一点点地和代国人磨。渐渐地,初上战场的菜鸟磨成了身经百战的老兵,经验不足的小将磨成了指挥自如的将军,多年前被打得溃不成师的败军,也被磨成了自信十足的铁军……然而,有多少胜利就有多少代价,五年征战下来,谁也记不清,整个景国有多少健康的青壮磨成了残疾,多少美满的家庭磨成了孤寡,又多少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生生磨成了田间青冢……

    不过,对比战果,这些牺牲都有价值——历时五年的争战,代国人几乎被全线打出景国的国土,就连最后可供据守的拢翠岭也被攻下,人人都说,代军不过是苟延残喘了!只等景军再稍事修整,从岭上急攻而下,他们现在还勉强占据着的、景国东方国境线边上最后两座城池也必将宣告失守。人人都觉得,离战争结束,景国人被彻底赶回老家,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就在这个时候,召容修回京的圣旨传到了景军最前方的帅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