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8章 麓山寺和尚 (第1/2页)
洪涛缓步来到这处学堂近前,倾耳聆听方才发现,此时那位夫子正在教一首古诗。只听儒生们读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泉头活水来。 待儒生们读完,又听夫子言道:“此诗乃是北宋时儒学家朱熹的一首随心之作。虽然只是一首小作,也足可以看出朱文公的思想和理念。 众位学生切不可只按字面的本意,来理解朱熹的思想。按本夫子的理解,这位紫阳先生是想要通过这首小诗,来告知天下学子: 多读一点好书,就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cao高雅。 因为书中的新知识,就像那源头的活水一般,能给我们的头脑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使学子们的心灵总能像泉水一样的清澈,明净”。 众学生听完夫子之言,不约而同的发出了“嗯!”的一声,仿佛此刻才是恍然大悟。 而后,有一位儒生缓缓站起身,向夫子行了一礼:“老师能否给学生讲下朱熹,这位云谷老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一生的思想理论呢? 学生也只是了解过一些而已,不尽详实,还希望老师能给学生解惑。我相信众位同学应该都有与小生相似的想法吧!”听到他的话,大家一致的点点头。 夫子看向这个提问的学生,目中流露出赞赏,显然他也是读过不少有关朱熹的介绍。否则这云谷老人的称呼,他是断然不会知道的,毕竟此乃朱熹晚年的别号。 夫子微笑看向大家,点点头:“也好,今日本夫子就向大家来讲下朱熹此人吧。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享年70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之为朱子。 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由于他们在数理学上的成就,后人也将他们称之为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的成就卓著甚多,有,后人辑有等。 其中大家都读过吧,这乃是我科考的必读书籍。因为如此之多的成就,朱熹便成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之人。 朱熹一生别号甚多,世人称其为朱子、朱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还有这位学生所说的云谷老人。关于他的其他生平,老师就不再言明,有兴趣的可以翻阅典籍查找”。 说到这里,夫子顿了一下:“下面本夫子就讲一下他的思想理论和理学成就。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了。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起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这也是他与孔圣人并提,称为“朱子“的原因。 朱熹理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便是理,也可以说是道,或者太极。他认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也应该是理先于气; 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另外,他还认为看待事物,需以动静的观点来分析,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论”。 说到这里,夫子突然停下,看向窗外正听的入迷的洪涛:“这位学生一直站在外面却是为何?”随着夫子的话,众儒生的目光齐刷刷的都看向洪涛。 被夫子这么一问,洪涛顿时回过神来,讪讪笑了一声,躬身一礼:“夫子见谅,学生一时被您的博学所倾倒,故而才会流连于此,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呵呵,见谅,学生这就离开”。 夫子听过洪涛之言,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股得意,亲切的言道:“要不你就进来听讲吧,看你如此好学,本夫子的学生也不多你一个”。 洪涛尴尬一笑,拱手一礼便缓步离去,对此,夫子只是微笑摇头便继续讲解起来。走在路上,洪涛一直在思考这位朱文公,没想到此人对先天卦理学的研究,亦是如此之深。 洪涛曾读过有关他的故事,说是此人研究的亦是先天八卦,他能达到临时取相,推卦的程度。也就是随便选取一样东西,或者一件事他便能摆开卦象,推算出结论。 那部典籍上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朱熹突然看到树上两只鸟打架,一时兴起瞬间推开一卦。推算出在两天后,会有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女,从此树之上掉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