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定陵 (第2/2页)
的礼物。 八达岭长城全长12公里,分布着岔道城、古炮、关城、敌楼、墩台、城台,之间以城墙相连,绵延数十公里,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如此雄伟的建筑,众人只有4个小时的游览时间,以长城上难走的阶梯及人群的密集程度看,根本走不了多远,再加上中间很多已经损毁,能够让游客游览的,其实也只有一截罢了。 午时在回城吃了口饭,这一顿,就不如昨天晚上那么丰盛了,小饭馆凑合吃了点,便又驱车前往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所以才被称作十三陵。 而明十三陵陵区占地面积达到了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而十三陵中,唯一开放的,只有定陵,众人前去参观游览的,也就是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其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做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场面极为宏大。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