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章、王玉辉舍家当红军 (第3/3页)
斗镇一带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哪个也没想到,就是这不愁吃喝的王家老二王宇辉,却带了一帮人上山当了土匪,叫王涣之很没面子。一有人提起老二,王涣之总是唉声叹气“家门不幸哟”。 王宇辉回到家里来,王涣之苦口婆心地叫老二不要再当土匪了,但王宇辉却说自己是为穷苦人在干事,如果家里看不惯的话,自己情愿不要这个家了。 气得王涣之拿老二没办法。 有一次王宇辉回家里来要钱,王涣之叫老大王宇堂带人把王宇辉绑了起来,关在仓库里。没想到到了半夜,王宇辉挣断绳子,把后窗子卸了跑了。临走,还把王涣之的箱子撬了,拿走了几十块大洋,写下一封信,说再不回来了。气得王涣之大病了一场。 县保安团长杨鲲鹏得到县长的授权,把王宇堂叫到镇公所里来,交待说:“县长叫我给你带话,命你无论如何也要把你家兄弟王宇辉喊回来,不要叫他再当土匪了。他愿意下山,可以叫他当熨斗镇的民团团总,以前的事就不再追究了”。 王宇堂道:“我们两弟兄都闹翻了,我早都给他讲,叫他莫跟政府作对,可他听不进我的话,我们都断绝来往了”。 杨鲲鹏威胁道:“县长还有话,说是如果你兄弟他不下山的话,你这个乡长恐怕要跟你娘老子一同蹲牢房了,到那个时候,一家人恐怕就会这么散了”。 王宇堂道:“我们家族已经把王宇辉从祠堂里除名了,我老子也跟他断了父子关系,王宇辉的事跟我们家没有任何关系了,请杨团长在县长跟前好言几句。再说他现在在哪里我们都不晓得,叫我咋去劝他呀?” 杨鲲鹏说:“这个是你的事,我不管。我把县长的话传给你,办不办的成,你自己掂量后果”。 王宇堂回到家里,把县长的话给家里一说,家中顿时炸开了锅。 王宇堂老娘哭着说道:“我的儿呀,你可把我们一家害苦了。叫你莫去外边闹事,你不听,连累了我们一家人,可咋们好呀,你个挨刀死的,呜呜呜”。 王涣之吼道:“你嚎丧呀,光哭顶个屁用”。王宇堂老娘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道:“咋得了哟,我们家要遭大难了,还不赶紧把那个挨刀死的喊回来”。 王涣之对老大王宇堂道:“这个短命的现在哪里?去把他给我找到,绑也要把他绑回来”。王宇堂道:“上次他回来我就劝过他,可他不听我的,我也不晓得他现在哪里”。王涣之道:“你这个当乡长的人,又是个文化人,到关健时候就拉稀。只有我亲自去找他了”。 当天一个人就上山了。 王涣之在山上找了几天,也没有找见王宇辉,回到家里,唉声叹气,只等着县长来抓人。 第二天,一个熟人带来王宇辉一封信,信上说:“儿子不孝,连累父母,诚煌诚恐。儿子走上这条路,没有回头的可能,也不想回头,望父母见谅。就当是儿子死了”。 父亲拿着儿子的信,手微微发抖,大口大口地吸着旱烟。 第二天一早,王涣之换了一身干净衣裳,临出门时,给家里吩咐道:“儿大不由老子,我办不成县长的差,大不了我去顶着坐牢”,一个人到到县上去了。 来到县政府大门外,王涣之拿出一根绳子,请人把自己绑上,径直来到县府大堂。 县长见教育科长自己绑着来了,忙问道:“你这个教育科长,给我演的是哪出戏呀?”王涣之道:“儿子进山当了土匪,老子劝不回来,特来向县长负荆请罪来了”。 县长跟王涣之是熟人,忙叫人把王涣之的绳子解了,王涣之不肯,道:“县长的差我是实在办不了,儿子大了,由不得老子,我这当老子的甘愿顶罪”。 县长道:“莫在我这里耍脾气,我这当县长的也没办法。你这儿子,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杀了我三个保长,抢了十几家人家,带着一帮穷鬼抗捐抗粮,跟政府作对,把南区一带闹得乌烟瘴气。你们家里又是当科长,又是当乡长的,咋就出了这么个逆子?我不问你要人我问哪个要?” 王涣之道:“要说我也是教书的人,道理我也懂。可你看看你手下的一帮人,在底下做了一些啥事?逼着穷人造反,他只不过是看不惯,领了个头”。 县长道:“这个头可不是好领的哟,前几年后柳的郑克斗,就是领头闹事,最后落下个杀头的结果。现在熨头,有你家的老二,在喜河,有费家两兄弟又起来闹事,最后恐怕都是没有好结果的。我与你朋友一场,才来给你指一条路,他如果下山来,我还是暨往不绺,给他一个民团团长的位置。免得大军一到,玉石俱焚,你的一世英名,毁在你家老二之手”。 王涣之道:“谢谢县长的好意,我实在是办不了你的差,要杀要剐,只好听天由命了”。 王涣之被关押在县府牢房里,大儿子王宇堂多方打点,总算没叫老子吃苦。 王宇辉在石泉熨斗一带抗粮抗捐的事,闹得全县不得安宁,县长只好给安康绥靖司令张鸿远报告,请求派兵前来征剿。 欲与作者探讨本小说,请加扣扣:272441493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