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三节:惹祸上身(1) (第2/2页)
之本无足国裕民之能,徒有私自丰殖之计。且国之利源,盐策为重,今钞法屡更,利之归于国者十五一二,而聚之于私帑者已无遗算。 国家之土壤日削,而嵩之之田宅益广;国家之帑藏日虚,而嵩之之囊橐日厚。陛下眷留嵩之,将以利吾国也,殊不知适以贻吾国无穷之害尔。嵩之敢于无忌惮而经营起复,为有弥远故智可以效尤,然弥远所丧者庶母也,嵩之所丧者父也;弥远奔丧而后起复,嵩之起复之后而后奔丧。 以弥远贪黩固位,犹有顾藉,丁艰于嘉定改元十一月之戊午,起复于次年五月之丙申,未有如嵩之匿丧罔上,殄灭天常如此其惨也。且嵩之之为计亦jianian矣,自人相以来,固知二亲耄矣,为有不测,旦夕以思,无一事不为起复张本。当其父未死之前,已预为必死之地。近畿总饷本不乏人,而起复未卒哭之马光祖;京口守臣岂无胜任而起复未经丧之许堪,故里巷为十七字之谣也,曰:光祖做总领,许堪为节制,丞相要起复援例。 夫以里巷之小民犹知其jianian,陛下独不知之乎台谏不敢言,台谏,嵩之爪牙也;给舍不敢言,给舍,嵩之腹心也;侍从不敢言,侍从,嵩之肘腋也;执政不敢言,执政,嵩之羽翼也。嵩之当五内分裂之时,方且擢jianian臣以司喉舌,谓其必无阳城毁麻之事也。植私党以据要津,谓其必无惠卿反噬之虞也。自古大臣不出忠孝之门,席宠怙势,至于三世,未有不亡人之国者,汉之王氏、魏之司马是也。史氏秉钧,今三世矣。 军旅将校惟知有史氏,天下士大夫惟知有史氏,而陛下之左右前后亦惟知有史氏。陛下之势孤立于上,甚可惧也。天欲去之,而陛下留之,堂堂中国,岂无君子,独信一小人而不悟,是陛下欲艺祖三百年之天下坏于史氏之手而后已。臣方涕泣裁书,适观麻制,有曰『赵普当乾德开创之初,胜非在绍兴艰难之际,皆从变礼,迄定武功』。 夫拟人必于其伦,曾于jianian深之嵩之,而可与赵普诸贤同日语耶赵普、胜非在相位也,忠肝贯日,一德享天,生灵倚之以为命,宗社赖之以为安。我太祖、高宗夺其孝思,俾之勉承王事,所以为生灵宗社计也。嵩之自视器局何如胜非且不能企其万一,况可匹休赵普耶! 臣愚所谓擢jianian臣以司喉舌者,此其验也。臣又读麻制,有曰『谋谂偾兵之聚,边传哨骑之驰,况秋高而马肥,近冬寒而地凛』。方嵩之虎踞相位之时,讳言边事,通川失守,至逾月而后闻;寿春有警,至危急而后告。今图起复,乃密谕词臣,昌言边警,张皇事势,以恐陛下,盖欲行其劫制之谋也。臣愚所谓擢jianian臣以司喉舌者,又其验也。窃观嵩之自为宰相,动欲守法,至于身,乃跌荡于礼法之外。 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莫大于不孝,若以法绳之,虽置之斧钺,犹不足谢天下,况复置诸岩岩具瞻之位,其何以训天下后世耶!臣等于嵩之本无宿怨私忿,所以争进阙下为陛下言者,亦欲挈纲常于日月,重名教于泰山,使天下后世为人臣、为人子者死忠死孝,以全立身之大节而已。孟轲有言:『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臣等久被教育,此而不言,则人伦扫地,将与嵩之胥为夷矣。惟陛下幸裁!(注:本文节选于《宋史全文》,想要了解此事来龙去脉及史学界观点的读者,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一书第180-186页) 次日早朝过后,面对着满桌的弹劾奏疏,赵昀也是头疼不已。虽然,对于将史嵩之“夺情起复”可能导致的后果他也并不是没有预料,但是,面对又一次众怒难犯,赵昀却是心力交瘁,不知该如何应付。 丢下奏疏,赵昀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半个时辰之后,他这才瘫坐在御座之上,喃喃自语道: “这些莘莘学子,只知功名利禄,竟也不知朝廷难处,实在令朕失望!” …… “赵嫣,有件事,我得问问你的意见……” “嘿,瞧你这么客气,把我搞得都不好意思了……” 就在史嵩之遭万众唾骂之时,萧晴当然也没有闲着,为了套取相关情况,她悄悄地潜入了垂拱殿,将太学生弹劾史嵩之的奏疏给来了个全盘照抄,然后,拿着它前去位于东园的冷宫探望赵嫣。 “哎……”屏退了徐姈她们之后,赵嫣看了看奏疏,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黑线。半晌过去,她才长叹一声,对萧晴悄然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今,史嵩之贪念权力,据有相位已达五年(注:史嵩之于嘉熙三年,即1239年成为右丞相,至淳祐四年,即1244年,已有五年时间)而太学生们又和史璟卿一样不依不饶,唯恐其效仿史弥远,只怕,朝廷里到时候恐有血光之灾啊!” “我……”听闻此言,萧晴几乎当即手足无措,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丝丝无边的恐惧。甚至,正在品茶的赵嫣不经意地打量了她一眼,竟也让她花容失色。 “萧晴……你这是?”赵嫣疑惑地盯着她的脸颊,仅仅一会工夫,萧晴的心理防线便彻底崩溃,只见,她掩上斑驳的木门,然后对着赵嫣就是一跪: “萧晴有罪,还请皇后宽恕……” 赵嫣愕然,伸手想要将萧晴从地上拉起来,然而,接下来萧晴的一通话却让她的心情起伏不定,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如今,天下之人都厌恶史嵩之专权,而萧晴却替其探听宫内消息,恐不为天下所容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