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5 追张宝铁血制暴徒 斩张梁关张显神威 (第2/2页)
哪知尊者却在临邑碰到来此准备北上帮助张角的张梁,双方刚好遭遇,但因为尊者的斥候手里有望远镜,所以尊者比张梁先一步觉察,等张梁被关羽拦住去路时,尊者已经带着铁血营兜到他们的后面了。 经过血的洗礼,那帮步兵现在已经脱胎换骨,成了真正的精锐战士。在这种情况下,单挑是完全浪费时间,关羽把刀一摆,直接带人冲了上去。 但张梁边上的大将卜己显然更喜欢这种玩法,他身高接近两米,膀大腰圆,在黄巾大将中力气最大,兼又武艺精熟,手使一杆一百斤的三尖叉,在广宗战场上无人能敌,他的勇猛让卢植好几次进攻都功亏一篑,这次因为张角病重,才来兖州接张梁回广宗主持战局的。 关羽在军阵中特别醒目,所以他一上来就对准关羽冲了过来,希望能一击得手,一战而胜,这种事情在广宗也出现过,卢植好几次在战局优势情况下,因为手下将领武力稍逊被卜己一击授首,引起军心散落,才让张角反败为胜的。 关羽当然早就注意到他了,这么一个大个子,想不看见都难,见他杀向自己,也一拍马冲了上去。关二爷是大江大浪里闯过来的,从来就没有怕过谁,但在后面的张四爷却紧张起来,若果是冲他自己来当然不惧,但兄弟情深显然使他害怕关羽有失,也拍马冲了过来,口中还大叫:“兀那贼大个子,敢来会会燕人张翼德吗?” 卜己已经接近,关羽不及回头,以刀指张梁,扬声叫道:“四弟不用来,快到那里去,别走了张梁狗贼。” 那张梁正在人群中观看卜己冲向关羽,忽然听到侧面人群sao动起来,原来是张飞听得关羽之言,才想起今天的主角就在边上,也知道凭关羽的身手对付这么个莽汉应该绰绰有余,立即掉转马头,直奔张梁而来,一杆长矛左右摆动,瞬间劈开一个空荡,直入黄巾乱军中,扑向张梁。 那边卜己关羽已经照面,卜己使出浑身力气,把手中铁叉刺向关羽,这三尖叉边上两刺乃是朝外分开的,叉头有一米多宽,卜己本就力大,现在又借着马力冲来,隐然有万钧之力。 关羽当然不会硬磕,如此威猛的进攻,如果真的靠蛮力硬扛,那么双方可能都会被震下马来,受了内伤就不妙了。 说时迟,那时快,关羽用刀背在叉头一敲,然后迅速伏腰低头,顺手转了下刀柄,双马一错而过,巨叉堪勘擦过关羽后脑,关羽手中长刀却从卜己胸腹直入而过。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乃是尊者用上等精钢反复锻造而成,端的削金砍玉,现在借着双马的速度,把卜己整个上半身一切为二。 张梁见到卜己挺叉冲刺,眼看关羽无可躲闪,哪知刚朝边上扫了张飞一眼,就见到卜己已经双马交错,哪知刚冲了几步,整个上身就平平掉了下来,双手还握着巨叉,下身却仍端坐在马背上,随马冲向前面。 如此意外的一幕让张梁深感迷茫,脑子里只有问号: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这卜己使得是什么招数,干嘛把身子分开打?对方坐在马上,你够得着吗? 张梁的沉思被手下亲卫粗鲁地打断了,他们见到张飞冲过来,而张梁却木木地端坐不动,吓得拉住张梁马僵就跑,另一个亲卫还在张梁马臀上狠狠抽了一鞭,张梁瘁不及防,差点掉下马来,却被周围其他亲卫拉住。 就这么一耽搁,张飞已经透过重围,根本不理哪些亲卫,丈八蛇矛一伸,从亲卫人缝中递了过去,张梁的一名亲卫看见张飞就在身侧,忙举大刀看来,刀还没有落下,却被黄忠一箭射中咽喉,猛的从马背上翻了出去。 张飞的注意力全在张梁上,对刚才的危险根本不觉,眼见刺中张梁,就双臂一用力,把张梁从亲兵群中挑了出来。其他亲兵都是慌着逃跑,哪知张梁忽然从马背上飞了起来,待转过头在见到张梁已被张飞穿在长矛上了,皆魂飞魄散,那里还有勇气拼命,忙不迭地打马狂奔,可是黄忠手下的神箭手们已经把所有骑马的全部锁定,那里还会放过他们,箭无虚发地把他们一个个请下马来,有一个比较有急智,覆在马背上的狂奔,结果被黄忠一箭钉在马头上。当哪些黄巾步卒准备四散逃跑时,铁血营已经从后面围了上来,开始了新一轮的挥刀运动。 尊者刚绕到后面就冲了上来,哪知还是没有赶上最精彩的部分,张梁这么快就被解决是尊者想不到的,当然卜己的滑稽表演更是错过了。 关羽和黄忠的队伍对付这些黄巾精兵已经很轻松了,当他们亲眼看到铁血营的表演,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杀人机器,强烈的血腥深深刺激了他们,也勾起了他们内心深处原始的兽性。 因为张易下了全部格杀令,没有人再喊什么投降不杀了,所有人的精力都放在了手上,平时训练的招式现在根本不愿使出来,根本不砍什么要害部位了,怎么顺手怎么砍,只要你倒了,绝不砍第二刀。 张梁和皇甫嵩打了两个多月下来,现在只剩下两万人不到,加上卜己带来的五千,总共只有两万多人,被尊者一万人半个时辰就杀光了。但张梁和卜己的部队虽然没有多少训练,但打了半年下来,能剩下来的,都是黄巾的老兵,加上尊者不要俘虏,他们也都进行了殊死还击,因此尊者也伤亡了三百多人,连铁血营都死了十个,这让尊者相当心疼,很为自己的意气用事悔恨,安葬兄弟时当众指天发誓:“我张易对天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下达这种愚蠢的命令了,让我损失这么多勇猛的好兄弟,有违此誓,人神共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