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1 废新帝董卓篡朝纲 置移民张易定边疆 (第2/2页)
两州只要疏通好河道,将是大汉的产粮基地。 黄忠帮张牛角等三人各精选了一万正规部队,并派人负责他们训练,其余都按原来编制散在边郡,自由开荒种地,牧马放羊。他们从山上下来,到了关外的平地上不仅可以自由耕种,还分到了匈奴和乌桓的资产,当然没有一丝怨言。由于塞外胡骑仅仅是远遁,随时可能回来终结他们的滋润生活,因此部队训练起来相当认真,连那些屯田的也积极训练。 当地原来百姓由于和胡人杂居,一直受尽欺凌,现在胡人被赶走了,他们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了,他们也知道这些黄巾迁来是帮他们一起抵御外族的,而且来了也没有抢他们的土地,因此相互之间还比较融洽。 幽州牧刘虞现在的州府搬到渔阳,只管辖代郡、渔阳和上谷三个边郡,负责教化三郡百姓。这个地方刚刚恢复平定,被张易免税三年,再交给刘虞这种贤人管理实在合适不过。为了化解他和公孙瓒的矛盾,张易给了公孙瓒诼郡太守的位置,他的两千骑兵也让他带到诼郡,张易也免他三年税收,一郡之财给他自由发展,只要保证过往商队的安全就可以了。 其余四个边郡由骠骑将军府东北边关行营管理,暂由镇北将军张辽带管,沿海所有港口都属骠骑将军府管理。 董卓弄权后,司州百姓为了躲避西凉骑兵sao扰,都到外面逃难,有的碰上扬州接士兵和官吏的家属的队伍,就跟随他们来了扬州,结果规模越来越大,扬州只好派出接应的部队,都打着骠骑将军旗号,连西凉铁骑也不敢阻拦,更不提那些州府官吏了,甚至好多官吏也弃官随往。 这一次移民高潮开始在司州,后来逐渐发展到其他州,扬州的部队,开始只负责接应,后来直接在各地怂恿居民移居扬州,扬州富庶安宁,结果各地民众都争向前往扬州,移民中就多了中小商人和地主,他们都知道乱世将起,留在当地可能就会送命。 让他们来扬州当然不可能留在吴郡等地,都被送往会稽南方的港口了,这些地方以前都是补给港,驻扎的只有水手,物资也是从外地运来的,要想让这些港口发展成城市,就需要各色各样的人,尤其需要那些商人,来此的移民享受很多的优惠。 那些人到了秣陵,听说是坐船到会稽,开始都高兴得争着上船,大船在长江里相当平稳,有些晕船的被其他人当成笑料,等大船进了大海,所有人都顶不住了,就差把肠子都吐出来。那些水手都是从晕船过来的,除了强行逼他们吃东西外,根本不以为意,在他们都以为要死在海上时,大船靠港了,这帮人急忙上岸,才发觉等待他们的只有海边的一个小港口,并被告之以后他们可以在港外的空地随意耕种,也可以到港口做工开店。海港的水手只保证他们生命安全,是不会管他们是否水土不服,反正住久了,自然就好了。 这帮人根本不知道被送到那里了,港口外面都是深山老林,他们自然不敢乱跑,而且港口的军队对他们也很不错,不仅给他们提供吃的,还借工具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建设自己的家园。等不停的有人被送来,这些南方的港口逐渐繁荣起来,那些先来的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里真的比家里好,不仅水清澈得多,随便找块地,种下庄稼就能长,还有个好处就是这儿不冷,冬天很好过,不像家里很难熬。 除了益州刘焉例外,其他地方官员还没意识到马上的军阀割据,势大者也没想到自己能割据一方,所以对移走流民比较赞成,这些人留在当地只会分掉粮食土地,现在张易把这些人移走,都是求之不得,有的还派兵护送,当然也是怕移民过程对自己的州郡产生破坏,但是后来规模变大,他们想制止也就晚了。 在董卓控制朝廷的一年里,足有近三十万人口进入扬州,十万进入东北,还有十万多人来到青州的东莱。他们好多都是全家搬迁,虽然带来大量钱财粮食,还是给三地带来巨大人口压力。好在东北地广人稀,扬州南面也一直扩建港口,而扬州诸人对移民事务相当熟悉,在忙过最初的半年里,基本把来人都安排稳定下来。 安置在东北的乌桓已经在张辽出兵帮助下,把高句丽灭了,又从扶余抢了不少地方,现在单独成立乌桓郡,也生活得很好,东北这次迁去近十万人口,刚开始的生活全靠他们支持。 东莱郡在蓬莱和崂山建了两个大港,这次迁过来的十几万人,大部分是商家,他们搬家带来的商品足够维持生活,现在已经有港口城市的雏形,蓬莱港是江南到东北航线的补给港,崂山港是中原物资转运的集散港。 移到扬州的三十万全被送往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港口,那里原来一片荒凉,现在猛然进了这么多人,光房屋修建就花了几个月,粮食更是把江南的积蓄花了一半,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海船供应,真不知他们怎么活,但也是这些人,使原来很小的补水港的一年时间变成热闹的沿海城市。 张易堂而皇之的移民其实也是在威吓董卓,提醒他大汉的疆土上还有一个骠骑将军,是专门负责平乱的,张易可算把董卓吃透了,知道这种他其实很胆小,见到比自己更恶的只会逢迎而不敢挑战。 张易在全国移民,董卓当然知道,但离扬州太远,鞭长莫及,另有原因是为了一些小民去得罪张易,根本不划算,况且大部分地盘也不是自己的,人移走了力量自然小了,对自己威胁也小,因此一再忍让,但对于洛阳官吏,却更加严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