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鬼影初现(上) (第1/2页)
中国足球全面改革,除了提倡全民参与,极大程度的提高社会参与度以外,在中国职业联赛中,也加强的监督和完善了很多制度体系。 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职业足球走上了急功近利的路子。各职业俱乐部并不是把足球当成事业来看,而是当成一种迅速提高知名度,吸引眼球的工具。按照中国国家队前主教练、带领中国队完成小组赛三战三胜晋级澳大利亚亚洲杯八强的法国人佩兰的说法:“中国有不少俱乐部基本上都把精力放在外援身上,他们甚至都没有精力去关照中国球员的成长。中超的老板们多数都不懂足球,并且保有着某种形式的天真。” 其实法国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缺乏真正的认识。中超的一些老板压根儿都不关心足球,不关心自己的俱乐部的发展,他们也不在乎直接利用俱乐部赢取利润,他们更在乎的是通过投资足球这种渠道,去壮大自己的主产业的品牌和社会关注度。中国足球是否发展,中超是否真正成长,中国球员是否能不断进步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他们宁愿动辄拿出几个亿引进外援,而对青训政策则阳奉阴违,他们要的是短期能产生影响的效果,而不是长期坚持下去的信仰和梦想。既然只是短期行为,又何必把精力花在需要较长时间的青训建设上呢? 正因如此,中超中甲的一些俱乐部不太职业,有些俱乐部年年转让,不断更换主场城市,不断变更球队名称。从甲A联赛开始中超有几支球队从来没有被足球投机者倒手?又有几支球队从来没有更换过俱乐部名称? 能一直坚持主场城市不变化的除了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鲁能以外,还能找出几支?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名称不改变的球队还存在吗?一些球队的前身的前身的前身的前身到底是那支俱乐部球队?这种情况怎么培养忠诚热血的球迷群体?球迷又到哪里去寻找归属感,一支球队没有忠诚的球迷又怎能建设成功的俱乐部? 当年,意甲豪门AC米兰的首席执行官加利亚尼带领AC米兰队到中国进行商业比赛,当他得知中国联赛中的一些中游球队都有几百万球迷的时候,简直惊呆了,因为像AC米兰这样的意甲豪门、欧冠霸主,也仅仅只有几百万球迷而已。当然,他心目中的球迷和我们甲A球队的球迷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欧洲足球和中国足球在足球文化和球迷素养上当时还存在着天壤之别的差异。 中国坚定的推进足球改革,出台了许多严厉的新规来规范俱乐部的青训系统。 2016年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总结会宣布,中国将改变以前只注重单数年龄段青少年球队的建设,改变以往“一单带一双”的设置。要求所有中超中甲职业俱乐部在2020赛季以前必须建设完成13岁至19岁七个年龄段的梯队。否则自2020赛季开始将没有资格参加中超中甲联赛,由下一级联赛的具备条件者中挑选上赛季名次最高者顶替名额。 中国足协为了减轻俱乐部的压力,放宽了一些条件,最初三年所有梯队都可以以专业足球学校与俱乐部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来满足条件,三年之后,要么俱乐部出资收购已经成型的专业足球学校要么自己全资组建梯队。也就是说,自2020赛季开始,有三个赛季的缓冲期,俱乐部并不必须拥有梯队的全产权,到了2023赛季,所有中超中甲职业俱乐部都必须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七个梯队。这样的条件对部分中小俱乐部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实力充足资金雄厚的职业俱乐部出于政策引导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论是被迫还是主动都积极建设起自己的青训系统。 谁都知道青训建设对足球发展的重要作用,可是中国足球曾经因为急躁和激进,忽略了按照基本规律建设,总想着一步拿出最后的成绩,完成政治任务或者完成圈钱任务。 好的青训系统一定会走出优秀人才,世界上著名的拉玛西亚青训营、卡斯蒂利亚青训营、拜仁青训营等都曾经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才俊。 中超的山东鲁能和辽宁俱乐部也曾经从青训中得到过巨大的好处,可惜中国俱乐部的青训规模和延续性比起职业化程度更好时间更长体制更完善的欧洲足球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足球改革的深化和推进,中国职业俱乐部的青训系统正在逐步的向欧洲看齐。中国职业俱乐部的青训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未来中国足球的骨干和主流。其他如民间联赛、企业联赛、校园联赛等都不太可能出现大批量的提供足够多的优秀职业球员,他们的贡献局限于补充作用,那些民间联赛更多的作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