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文化熏陶 (第2/2页)
倒在娘亲塔前。“ “听说是小孩儿前来祭奠, 不由我一阵阵泪洒胸前, 我这里向前来用目观看, 又只见小姣儿倒在塔前。” 白蛇见了儿子,长的是一表人才啊,心里高兴而又心酸。 我儿坐在一旁,听为娘将受苦之事,说与我儿知道。 未开言不由人珠泪双流, 叫一声仕林儿细听从头: 黑风仙他本是为娘道友, 劝为娘勤修炼自有出头。 峨眉山同修道千年已久, 悔不该贪红尘始下山头。 在西湖遇儿父定下终身, 借雨伞结丝罗我把他赘。 都只为端午日同饮雄黄, 是为娘现真身吓死儿父。 为娘我为弥补自身过错, 为娘的盗灵芝费煞心谋。 儿父金山烧香又被蛊惑, 那秃驴用计谋诓骗娘亲。 那法海他那里早已算就, 现神通用法术欲把娘收。 实指望遇儿父天长地久, 实指望遇儿父到老白头。 又谁知儿的父谗言听就, 听信了那法海一片jianian谋。 为娘的我也曾水内职斗, 为娘的悔不该水漫山头。 到后来与儿父断桥又会, 为娘的与儿父再转杭州。 为娘的产我儿只得满月, 狠心父将为娘就塔内押收! 但愿得儿夫妻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我的儿呵…… 但愿得儿夫妻到老百头。 切莫学儿的父心如禽兽, 切莫学儿的父无义无情! 灵凤惊奇于母亲的记忆力和改编的能力了。 灵凤听母亲讲故事,她自己投入感情最多的,应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母亲讲得最精彩是“十八相送”,和以后改编的也是不太一样的。 祝英台多方暗示,梁山伯木讷不开窍。是灵凤最喜欢听的。 那祝英台学满三年,就要回去了。 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 “三载同窗情似海, 山伯难舍祝英台, 相依相伴送下山 又向钱塘道上来。” 那祝英台走到河边,看见前面有两只鹅,祝英台说道: “眼前只见有条河,河里游着两只鹅,公的只顾前面走,母的在后叫哥哥。” 梁山伯不懂了,说:“未曾看见鹅开口,哪有母鹅叫哥哥?” 祝英台说:“你没见母鹅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哥是个呆头鹅!” 梁山伯不高兴了:“既然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兄哥!” 祝英台看梁山伯生了气,急忙又哄好了他。 来到了独木桥边,祝英台唱“眼前一座独木桥,我心又慌来胆又小。” 梁山伯急忙说:“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英台又提醒:“梁兄哥,我俩好一比,牛郎织女过鹊桥。” 转眼来到观音堂,祝英台唱:“观音庙,观音堂,送子观音坐台上,观音大师来做媒,我与梁兄把堂拜。” 梁山伯就嗔怪道:“我与贤弟都是男子汉,怎扮男女来把堂拜?走,走,走吧!” 祝英台又唱:“离了古庙往前走,眼前过来一头牛。牧童骑在牛背上,唱起山歌解烦忧。” 梁山伯唱:“对牛弹琴牛怎懂?” 祝英台唱:“梁兄哥,你比那牛还笨三分!” 灵凤十分惊讶母亲的记忆力,母亲讲故事,基本是在背诗句唱词,竟然背的那么流畅。 小时候,因为母亲的古话,灵凤每次都会熬夜撕棉花。同时在这中间也受到里一些古典文化的,才子佳人文化的熏陶。 灵凤很多时候在猜想母亲,嫁给父亲,母亲是心有不甘的吧! 要不然,为什么她成天那么大的火气! 灵凤还觉得,母亲除了强悍和别人不一样,她内心对于才子佳人的浪漫的想法,也是大多数农村妇女不具备的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