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六章:解读太宗 (第1/2页)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世民,是如何看待宗教的呢?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他的女人,长孙氏。 长孙氏小字观音婢,观音菩萨面前的婢女。 杨广是总持菩萨,她是菩萨面前的婢女。 不过,以当时她的家境来说,能成为菩萨面前的婢女,已经是高攀了,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作为大男子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李世民一生唯恐让长孙氏生气不愉快。 长孙氏信佛,李渊又在佛前为他祈祷,他信佛吗? 在李渊接受他的家族是李聃的子孙之后,他信道吗?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政治人物,早年的李世民对佛道基本是两头不得罪。 后来做了皇帝,也是两方面的人都有,例如近臣中,萧瑀、虞世南、张亮等崇佛,房玄龄、魏征等偏道他都能一律包容。 就其本心而言,糅合了道家“清静无为”政治思想的儒家“民本”、“王道”理论对其施政影响最大。更为重要的是,道士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李世民夺取政权的秘密活动。 从历史上来看,道士似乎有装神弄鬼参与高层政治的癖好。 即便是好佛的隋文帝杨坚在夺取政权时,也有道士张宾、焦子顺“当高祖龙潜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 隋末天下大乱,道士们更是上窜下跳,各找主人。东都道士桓法嗣投靠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客则寄希望于李密,时为道士的魏徵亦“进十策以干密”。 然而更多的道士看好李家父子,其中以楼观歧晖和茅山宗王远知为代表。 歧晖早在大业七年,即宣称“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 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至蒲津时,歧晖兴奋异常:“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于是改名平定,派道士八十余人接应,并尽观中粮以资助唐军。 李世民与道士们也没有少来往。 在平王世充的洛阳会战中,他与房玄龄微服拜访茅山宗第十代宗师王远知。 此人高干家庭出身,其祖为梁江州刺史,父为陈扬州刺史,见过陈宣帝,也与隋炀帝关系亲密。大业七年,在涿郡临朔宫会面时,杨广还执弟子礼。 不过老头虽与杨广打得火热,但私下也与李渊勾勾搭搭,唐兴后李渊因其曾密告符命而授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 估计是皇帝和皇子们见多了,知道这帮人的痒筋何在,于是这次李世民来访,老家伙再次玩起密告符命的把戏。 史载,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在如实告知身份后,远知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 这个马屁可谓拍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也给他在与东宫即将白热化的权力争斗中贴上了天命标签。 可以想见,房玄龄回去添油加醋地在谋士和老粗们面前渲染一番,无疑会大大坚定大伙们跟着秦王混的决心。 另一个道士滑州人薛颐,曾被隋炀帝引入内道场。武德初年进入秦王府,也曾私下对李世民说:“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 武德最后几年李世民虎落平阳,困在长安被整成那个样子,部下也未离心离德,例如尉迟敬德宁可冒着遇刺风险也跟定他,张亮搞秘密活动被抓起来打得死去活来都没把秦王卖了。 这里面虽然有李世民个人魅力的因素,但道士们的洗脑也功不可没。 另一个细节也揭示出李世民与道士们来往是如何密切。 武德末,李渊下令不准秦王与房玄龄、杜如晦等接触。发动玄武门事变前,房、杜二人是化装成道士才潜入秦王府的。 由此可见,当时秦王府正常就应该是道士如云,以至于在这关键时刻多出个把道士都不会引起东宫探子的注意。 比较起来,当年曹丕用大筐丝绸把吴质抬进抬出,还被城管给突击搜查了一番,虽说有惊无险,也实在是太费事了。 李世民是个有恩报恩的人,对于为他夺权出过力的,无不关怀备至。 登基后,对王远知“将加重位”,但王远知“固请归山”,只好在贞观九年于茅山为他置太平观,并专门颁诏大大吹捧了一番。 对另一个劝进的薛颐,则授太史丞,累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